|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国作家网>>原创>>小说
古月
2017年03月29日08:20 来源:中国作家网 尤祂
*
这是她第二次站在这个巷子口。
她记得,上一次回来是她刚过完九岁生日。
那是一个冬日的黄昏,路上一片萧条,所遇行人都是陌生的面孔。她认不出他们,他们当然也不会记得她。她也是像现在这样,一个人,静静地站在路口,目光循着这条比记忆中狭窄许多的土路望去,直到尽头那扇红色木门。那时,她的眼睛还十分明亮。因此,她非常确信她看见了门上被风吹得哗哗作响的破旧年画,就像那一年她四分五裂的家。
如今转眼一晃,二十一年过去了。
起风了,她下意识地裹了裹黑色的男士棉衣。她开始往前走,拎着一只咖啡色老式皮箱,继续当年没能前进的步伐。
*
只有在省城的地图册上才能发现它,一个在纸上小得可有可无的点,一个在现实中无法被抹去的村庄。这里的村民很久以前就姓胡,所以它有个十分动听的名字,古月村。
过去,这里走出去了一些年轻人,基本上又回来了,大多都抱上了孙子孙女。现在,出去的人很多,进来的人却极少,仿佛谁都不记得这些正要老去、将会死去的老人,和就要长大也想着将来走出村子的小孩。只有老人和孩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得就像时间。
村里可供人作乐的消遣依旧不多,网络尚未到来,广播已经消失,通常除了自家电视和村口那两张棋牌桌,打发起无聊,他们最喜欢的仍是传统的集聚聊天——女人唠家常,男人谈政治,翻来覆去也就是一个村子的事,很难真正新鲜。
但是有一天开始,这里忽然就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话题,整个村子无人不对它议论,无人不对它好奇——当一名年轻女人推开那一扇关闭了三十年之久的大门。
老人们都记得,那年开春时节,村里的桃花开得最旺时,那对年轻夫妇抱着不到一岁的女儿走出村子。他们并非第一个走出村子的家庭,不同于别人的只是,他们再也没有回来过。
*
六婆最先觉察出异样。她的耳朵自出生之日起便代替了她的两条腿去看远处,她总是坐在家里,听着周围的动静,了解村里的故事,巨细无遗。双手干枯却十分麻利地编织今天最后一张网,六婆摇了摇头,紧接着又长叹了一口气,认定今天差不多又和昨天一样了。拿起剪刀剪断网线时,进入耳朵的是吱呀一声,其后才是咔嚓一声。很显然,这多出来的吱呀一声绝不是什么风经过,吹响了门。六婆非常肯定,整个村子没有一人会这样推开一扇门——极轻地,缓慢地,充满了感情却又无声地,像从前那个女人,像鬼。六婆哆嗦了一下,看了眼自家大门,一切平常,立刻摇了摇头,又长叹了一口气,收起剪刀和网线。
“哎,你说奇怪不,我回来的时候发现隔壁那大门上的锁头不见了,中午可还挂着呢。”晚上,六爷一回到家便对六婆说。
“净胡说八道,那破院子还有啥东西可偷的。”六婆瞪了六爷一眼。
“我想也是呀,谁会偷一把生锈的锁呢?我就去推了推门,怪得很,推不动,那边门栓插着呢。我就凑到门缝看呀。”六爷继续说。
“你看见啥了?”六婆眼珠骨碌一转。
“看见个人影坐在院里,就那棵核桃树下。”六爷道。
“咦——可别是眼花了。”六婆不愿相信。
“一动也不动,看样子像是个姑娘,披着长头发。”
“啊?真的?”六婆惊了一下。
“不知道呀。刚才我还又瞧了一遍,可黑灯瞎火的,看不见,也没听见啥动静。”
“是真的呀。”六婆低喃了一句后开始发呆。
*
早晨,胖婶端着大瓷碗在过道里喝稀饭,只见一陌生女子从眼前飘过。那女子看了一眼胖婶,安静地笑,笑得非常礼貌也非常短暂。胖婶的心猛然一紧,倒不是因为那笑容消失得太快,如同一个幻觉,而是那张脸苍白得跟上月下的那场大雪似的,毫无血气。当那女子完全成了背影,胖婶缓过神来,犹然记得她很洁白的面孔,却怎么都想不起她长什么样。“太白了。”胖婶盯着那个背影看,越发觉得眼前的影子轻得过分,若有若无的。胖婶立刻举手揉了揉眼睛,这才确定那是个人形。
就在陌生女子走到路口时,胖婶快步走到巷子尽头。门上挂着一把银亮的新锁,门面十分整洁,没有灰尘和蛛网,只有木头纹迹。胖婶推了推门,弓着腰,把脸凑到门缝上。
“胖婶吃着呢!”
“哎呀!”胖婶一惊魂儿,身体抖了一下,碗差点儿歪倒。胖婶立马拉下脸,转身便嚷道:“六爷啊,要吓死人呢!”随即胖婶又说道:“你也看见啦?”
“一晃有三十年了吧。”六爷道。
“可不是,我都应奶奶了。”
*
“这几个都是你叔伯,和你爹都是一个老太。有需要尽管说,难得回来,还是自家人。”
“冬天没完呢,这是新打的棉被,里子面子都是新的。前天才晒过。”
“我家有几间空房,我那些小子在外地打工都不回来的,不行你就去我家住。”
“我说就干脆在我家搭伙吧,一双筷子一只碗的事。你一个人在这院里也不方便不是。”
“算起来,那时你也还没满一岁呢,难怪都不记得。当年你出生,还是我开拖拉机去县医院接的你和你娘呢。你的满月酒,我们也都是喝了的。”
“你爹上次回来也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次他连村子都没进,倒是出了不少钱,给村里修了一条路。那时候看着身体还——”
“可不是,你娘也——哎,这都没想到。”
*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讲话,她望着他们,只是简单地回以微笑,并努力保持自己的微笑,有些痴呆。失去了共同的记忆,交流也没了内容,她好几次试图开口,想迎接他们的善意和关心,最终都沦为了新的安静。她终于累得不能再微笑,看着这些自称叔伯婶娘的人和一些爷爷奶奶进进出出,站着或蹲着,打量院子或打量她,她忽然情不自禁地难过起来。
这便是我的故乡。她反复告诉自己,让自己坚信这一点。
可她还是感到一种空前的陌生,她难以理解这些人的言行举止,她不知该如何让自己待在他们眼前。没办法,她失去了某些掌控力。一种盛大的寂静渐渐流转于天地之间,在灰白的天和灰白的地之间荡漾,而她,已经什么都听不见了。
最后,他们终于全走了。她依稀记得她说了谢谢,他们也纷纷回说,客气啥。
这便是我的故乡?她自问,不禁泫然,可为何是这样的。
*
黄昏,灰茫茫的天空上陆续升起了炊烟,连同巷子最里面那户人家。九岁的阳阳放学回来,正站在自家门口,望着北方的天空,原本张开的嘴忽然安静了下来。
她记得,奶奶说那家人早就搬走了,几十年没一个人回来过。她还记得,巷道里的孩子最喜欢翻墙到那个破院子,男孩在屋顶争老大,女孩在屋檐下过家家。哦,那真是这个巷道里最旧的瓦房了,幸亏在巷道里面,不然搁在路口简直影响新农村的美观,大煞风景。
但现在,有一团青烟飘起来了。小女孩的眼睛直愣愣盯着那里看,百思不得其解。
那家人回来了?还是村长把那个院子分给别人了?“哦——”过了很久,小女孩恍然大悟道,“肯定是谁又偷了别人家的鹅,借人家的灶火使。”
小女孩一下子抹掉了先前的疑问,急急忙忙推开自家门。
“奶奶,我回来啦!”
“写作业去!”
“在学校就写完了。快饿死了,我先吃个馍!”
*
“喝满月酒时,不记得她眼角长了痣啊?”
“那时候才多大?”村长道。
“也是,女大十八变。读过书就是不一样,看着跟咱们还是不同。”村长媳妇道。
“她怎么就回来了呢?”村长若有所思道。
“不是说户口早就迁走了吗?”村长媳妇问。
“迁?几辈祖宗都在这儿,迁什么迁?户口走了,祖宗能迁走吗?”村长说,“当年就她和她娘迁了户口,像是为上学的事。她爹的还在这儿呢。”
“不是说两口子离了吗?”
“再离,那老宅子也是她家的。”
“她爹妈咋安置?”
“上午她问我她家的地还在不在。这都多少年了,哪儿还有她家什么地?”
“咦——他俩可是比咱俩还年轻呢,走得真早!”村长媳妇叹气道。
“人各有命,轮到谁是谁。”
*
她把父母安放在屋后那片花地里,一家人总算团聚了,虽然是以这样的方式。
过去十年里,她一直在做以村庄、故乡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她在无数个地方留下过足迹,她本以为其中必有一处会是她的落脚地。趁着年轻,无畏失望,不停奔走,她相信自己定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可以终老之地。结果,长期的奔波带给身心太多疲倦,她还没尝到失望的滋味便败给了自己的乏累。想起些往事,惊觉自己竟错得离谱,那个地方,她根本没得选择。
他说了,失去故乡的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忘掉故乡,千万不要去寻找。她却不信,她以为人是可以找回故乡的,不仅如此,人也可以重回故乡。当眼里的光亮逐渐暗淡,她心想,再不走就要来不及了吧。于是,一个人,她回来了,回到她的出生地,血缘上的故乡。
母亲临终前对她说:“找到你父亲,原谅他,送我回古月。”
或许那时,母亲就已经想到父亲不在人间了。她无法听见父亲说声对不起或爸爸爱你,也无从看见父亲歉疚的眼泪,她只是从另一女人手中接过一盒骨灰,与她有着至亲血缘却陌生只如初见的父亲就这样在她手中了。她只能在心里说,我恨你,爸爸,但我一直想念你。
现在,一家人都在,她站在这空荡荒凉的院落里,没有一丝回家的感觉。
*
“胡蛋儿,去看看她在干嘛?”
“这么多胡蛋儿,奶奶你叫哪个啊?”
“你个兔崽子,让你去你就去!”
“那你咋不去?最看不惯你们偷偷摸摸的一套。”
“这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了,指望不住啦。”
“行啦,行啦,我这就去。”
“奶奶,她又在扫院子!”好半天,胡蛋儿领着一群小孩重回院子。
“你咋说的。”王婆问,心想,那闺女随她娘,也是个勤快干净人。
“没说话,我们几个就光笑。然后那个——”
“她也笑,还问我们读几年级,多大了。”另一个胡蛋儿凑上前嚷。
“还问,哪里能买到黄瓜苗。”
“还问,村里还有没有桃树。”
*
她睡西屋那张老木床,靠窗,她还能看见幽蓝僻静的夜空和遥远的星辰。
母亲说过,这是她最初的摇篮。那时她就是扶着这个窗台在床上练习站立,学着走路,只是还没学会走便被父亲抱在怀里出了村。三十年之久才又一次躺进来,她自然地蜷缩成团。她想,她会一直睡下去,睡回最初的家园,睡回母亲的子宫,睡回生命形成以前,无。
无,也是一种可向往的归宿,可终究也是一个成不了真的梦。
就在这一刻,她抱着自己没能消失,而是想起了他,世间唯一还让她恋恋不舍的地方。
二十七岁那年,最后一次个人画展,她待在一个小角落,看着一切,躲着一切,如常。多年来她始终有意识地将自己藏匿起来,她拒绝展示作品以外的任何私人生活,她习惯了大家不知道谁是作者。也许她心里是愿意有人能够认出她来,无需她主动说明便知道她是她,所以她回回都在现场,看着作品,躲着观众,等着某人。回回都一样,没有意外,只有她认识她。这最后一次,他来了,走向她,进入她的眼,叫着她的名字,准确无误。
我找你很久了。当时他说。
我又何尝不是。那时她笑。
二十一岁那年,她开始了与故乡有关的创作,在第一个落脚的村庄画了第一张画,是一个妇人。她给妇人留下了一幅画,妇人送了她一只玉镯。那妇人是他的母亲。
现在,她把脸埋进被子里,闭上虚弱的眼睛。对于老天的安排,当她选择接受以后,她也同时放弃了任何反抗的可能。所有的亲人,遇见,相爱,分离,记忆还有忘却,在时光里驱之不去逐之无影,始终相随。有些事是必然的,她知道。
*
她想,他其实一直都清楚,孩子不可能是她不告而别的真正理由。
两人的最后一个夜晚,在无人的海边,他最喜欢的冰冷的礁石上,海鸟嘶叫,海风腥咸。他说,我一度把死亡当作一个自由人的圣地,那是真正的故乡。
如果我先于你回去呢。她问他。
你还是喜欢等我回家。他笑。
你会记得回家的路吗。她又问。
怎么忘记?他说,只有一条,别无选择。
放弃吧。
我依赖于它,只能被它放弃。
可是,我不想你一个人走路。她哭了,抱住他。
我不是一个人在走路啊,我心里还有你呢。他拥抱她,叫着她的名字,亲吻她的嘴唇。
*
“前天我给她送了一包菜种,她家院子比她娘在时还干净,有条有理的。”
“可不是,长得也跟她娘一样,挺清秀,就是苍白,跟个纸片似的。”
“除去那帮小兔崽子们,现下村里最年轻的就是她了吧。咱们可都媳妇熬成婆啦。”
“也不知道那些年她家发生了啥,这一回来爹娘都——”
“反正挺有钱的,要没有钱,她爹当年能给她找小后妈?”
“就说嘛,男人不能有钱。男人一有钱,那就是野马脱缰,拉都拉不住。”
“去,随他撒欢,折腾老了,还不是得乖乖跑回来。”
“哎,我前天遇见李老师,听说她给学校捐了好些钱。”
“捐钱?哼,性子还是随她娘,想法总是跟我们不一样。”
“好像还没结婚吧?”
“看样子也没孩子。”
“真可怜。”
*
尽管对大家来说她的几辈祖宗并不陌生,与村人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甚至她的父母也是一些老人看着长大的,但她的父母带着她确实消失了三十年。三十年的时间足以构成一个谜,让她作为一个陌生身份的人,让她成为一个相对新鲜的话题。所以一经出现,她便被村前村后人人谈论。不同于以往的是,有关她这个话题的展开,只能凭借更多的想象,根本无法诉诸任何记忆。她有着不被这个村庄见证的三十年。而三十年对人一生来说,很磅礴。
很快,大家都意识到了一件事,她对他们没有任何感情,她不在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包括这个村庄的任何一物。她就是一个陌生人,和他们和这个村庄唯一的联系也只是一个姓,大家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出村时她年龄太小,他们没有时间来和她建立一份熟络的关系或一段有效的记忆,他们拿不出什么凭据与她谈所谓交情。没有交集,所以很难以此你来我往地再建立交情。她是那么个体,村子里世世代代赖以维持人情世故的那些规则,如今对她却统统无效。人和人之间,情深情浅,竟只是记忆的多与寡,真是现实。
于是很快,便很少有人再进她家,她家的院子又回到了从前的荒芜状态。
最后一次去她家院子的人是村长,带着几个电工,主动帮她修理电线,她婉言拒绝了。
*
“怪得很,点蜡烛,还问有没有谁会修织布机。”那晚村长媳妇对人说。
“我家的缝纫机都有几年没用啦,这闺女真会使织布机?”
“看那样子,倒是挺灵巧。”
“可看上去也不太像城里人,穿的不时髦,头发就那么披着,怪吓人。”
“对了,我正打算明天进城染头发呢,你看,这顶上又白了,你去不。”
“去呗,我想把头发再卷一下,这回做个小卷。你说,她哪来那么多钱,年纪轻轻——”
“她爹她娘能不留点儿?咋来的咱也不晓得,她也不会跟咱们说。”
“有钱跑回来干啥,城里不更好吗?买东西多方便,要啥有啥。”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想法,人人都一样那还了得?”
“再不一样,那也是一样要进墓坑的人。”妇人提高了音调。
“那可不是。她爹娘当年风风火火地进城闯,现在她倒是回来了,有点儿意思。”
“估计她爹娘也没想到。”
“想到还能怎么样?落叶归根,这就是命。”
*
她家刚好在巷子最尽头,免去了不少故意路过的窥探和充满好奇的观望。不过,还是有人会忍不住在前院的楼上看她家,看她,看她在做什么。
阳光好时,她家院里的绳上就会挂着棉被和几件衣物。这女子喜欢坐在树下有光的位置,看着一群小鸡唧唧叫着满院子乱跑。有时她会蹲在屋后的空地上拔草,好像种了些什么东西。有时她会靠着门框,在屋檐下望着天空发呆。
他们很少听到她说话,也很少见她走出院子。偶尔几个黄昏,她会一个人沿着村头的土路走,在青色的麦苗地边站立很久。若有谁碰见她,她就笑一下,就一下,礼貌又短暂,如同幻象。于是那遇见她的人也不知该如何开口寒暄,只能也腼腆一笑,悄无声息地走开。
他们记得的她,是她不记得的。而真实的她自己,又是他们无法想到的。三十年的时间,制造了太多不能消除的隔阂,血亲也不过如此。
*
现在,她已经不再问自己为什么会回来,回来究竟有无益处,能否解决疑问,然后令她完全清醒,彻底解放。她不再问,回来了,一切都无妨。在月光下想着父母睡着的样子,她想,父母可能也会料到她从此不走了。
闭上眼睛前,她总会给自己讲故事,一则童话或者一个神话,以此弥补儿时的欠缺,安抚饱经磨难的心。它们永远存在神奇的力量,可以改变悲剧的发生,可以延长生命的时刻。她选中一则,便开始认真耐心地对自己讲述,一字一句。唯恐这讲述在随意和轻浮中受到磨损,遭到怀疑。兴致好时,她也会哼唱几支歌谣,嘴唇轻轻蠕动。音调从口中逸出,若有若无的调调,她也听不清究竟是些什么歌词。或者背诵几首唐诗,她发现她又开始习惯性地念诵《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乡?”这个词总是被她以犹疑的口吻吐出。然后她的目光便开始四处逡巡,她抱紧自己,好像这里依然是别的地方。
*
回来以后,她不曾看过时间,她就想这样慢慢地度过。她也不曾照过镜子,但她能感觉到脸色不佳。她还记得,那个老人见她第一眼时露出的惊慌表情,像是见了鬼。
她也知村里人关心过她,掺杂着好奇,但那就是一种善意,很原始,所以很真实。然而她全都不记得,她无法回应,接受起来也很困难。她想,也许并不是因为那时太小,是现在这样的她所致。习惯性孤离的人,走不进任何人群。无论去往哪里,哪怕是回到此处,她都还是一个异乡人的身份。这就是她,一个人。
夜深人静时,她坐在院子里,看着这间在记忆里不能复活的瓦房。她凭借母亲曾经的讲述,来想象这里发生过的一些事,一些可能的往事。慢慢地,一些别的记忆也从远方游来,来的就像是她的故乡——原本属于她,事实上已经陌生到不再相干,所以它们从远方来了。也只是为了迅速与她擦身而过,寒暄一番,并无意深交,无意久留永驻。
他曾说,你要找的故乡只是精神归宿而不是简单的出生地。
可是,这总归是个源头。她对着空气自言自语。
*
村里的人都已经习惯了她。这是好事,这种习惯会给她带来某种额外的自由。
她围着那条红色披肩去看桃花,这是古月村目前仅剩的一片桃树林了。她把脸凑得很近,闻一闻里面的寒香,想猜一下花骨朵什么时候会绽放成粉色桃花。
然后她便站在桃树林间,眺望远处的麦田,一片模糊的绿色,梦中的草原一般。这让她不禁怀念起三年前在山上露宿的夜晚。那时也是一片葱绿在身边,他在寒冷的星辰下拥抱她,像一个父亲像一个母亲那样的拥抱。她那时就想,她这一生力求的其实就是个温暖的怀抱。
站在桃树林间,此时望着麦田,在想象和记忆中游走,她如此强烈地想念他,想念他在身边,想念他的一切。天哪,他可是她的爱人,爱人。
第一眼就将隐姓埋名的她认出,就让她立刻爱上,就让她肯定这爱已走过万年而至为熟悉,就让她可以暂时忘记几十年所遭遇的各种苦难,而代之以深深的感激和信赖。
你还好吗,我的爱人。她喃喃自语。
*
开春时节,桃花刚开,古月村来了一名斯文高大的男人。一目了然,他与她有关,他们都猜对了。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根本不需要发挥任何逻辑推理能力。
六婆家聚集了好几个结网的人,议论着,听着隔壁的动静。她们说,那应该是她男人。她们说,干嘛现在才来。她们说,估计闹别扭了呗。她们说,可那男人看上去真是干净。
前院楼上也时不时有男人上去抽支烟,貌似不经意地朝她家院子里望一望。他们看见,男人和她在树下站着相望。他们看见,她到井边打水给男人洗脸。他们看见,男人的衣服被晾在绳上有光的地方。他们看见,男人去拾弄屋后的那片地,她走进了厨房。
然后,一团青色的炊烟升起,宁静如常。
*
“你还是找到我了。”她没有惊讶。
“我要留下。”
“这是我的路。”
“这也是我的路。”
“可时间不多了。”
“所以要争取每分每秒。”男人抱住她。
“织布机修好了,也许你还能穿上我做的衬衣。”
“当然。”
“你来了。”她被他抱着,轻轻地在他耳边说道,“真好。”
“我每天都陪着你。”
“好。”
“你要等我回家。”
“好。”
“我爱你。”
“不好。”
“嗯。”他抵着她的额头,笑着低声喃语,“不好。”
*
男人是古月村小学的新老师,校长没有透露过他的任何信息,孩子们非常喜欢他的课,也非常敬畏他。课堂之外,这是个沉默至极的男人,也是个没有背景信息的男人,是一个更加纯粹的陌生人,还是她家的也就是她的男人。
村里的人看见他每天骑车去学校,又骑车回家,总是衣冠整洁。也有人看见他载着她在田间小道上绕,麦田油绿,那两个白色人影就像天上的两片云。他们还常常并肩在桃树林里散步,女人围着红色披肩,挽着男人的手臂。还有人捕捉到男人给她洗头发的画面,他们第一次听到女人的笑声,原来是那么动听。
不知何时起,村里的人都开始习惯这对安静男女的存在,然后他们开始喜欢这对陌生来客。古月村似乎恢复到过去常有的宁和。那是什么时候呢?
哦,有人想起来——那时她父母也才刚结婚不久,村里很多人的孩子也刚会走路,正咿呀咿呀学说话呢。那时候还不曾有人远离家乡。
*
她白天开始织布,累了就在院子里走动,喂养一下小鸡,看看他种的那些青菜,给几棵黄瓜苗浇浇水。她凭着感觉把握时间,认真做好每一顿饭,等他下班。
天黑前,他端了盆温水给她洗脚,这时候,她已经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了,她伸出手抚摸他的额头。“你又皱眉了。”说着,她也皱起了眉头。
他顿时笑,闭着双眼,把脸靠近她的手,一点点转移,直到可以亲吻到她的手心。
“你说,我们能等到墙上的爬山虎满墙爬吗。”她也笑了。
“会。”
“那时,小鸡会长大吗?”
“会。”
“那时,黄瓜藤会开花吗?”
“会。”他缓缓移动脸颊,贴着她的手心,道,“那时,我也会穿上你做的衣裳。”
*
洗完脚,他抱她回到西屋的床上。吹灭蜡烛,他们躺在一起,一如相遇之后的每个夜晚,他抱着她,还要握住她的手。他问:“它是你想要的吗。”
她更加靠近他,脸贴在他的胸口,道:“回来后我就发现我对这里没有记忆,感觉上很陌生,仍像是在流浪。可过去那些留过记忆的地方,又不是我的故乡。我想,是我给自己制造了一个难题。不过,现在你来了,你来了比什么都好。”
“人寻找归宿,就像追忆古时的月亮。”
“一片虚无。”
“也是一直都在的真实。”
*
男人给学校进购了一批图书,置办了一间小图书馆。放学以后,他带着女人来这里,他一直牵着女人的手。女人用手抚摸摆在书架上的书背,非常仔细。然后她抽出其中一本,闻了闻,笑盈盈地递给他。
“王尔德的《快乐王子》。”男人道。
“读给我听。”
“快乐王子的雕像高高地耸立在城市上空一根高大的石柱上面。” 男人低沉的声音缓缓流淌在灯光下,“他浑身上下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明亮的蓝宝石做成他的双眼,剑柄上还镶着一颗硕大的灿灿发光的红色宝石……”
月亮照亮夜空的时候,男人牵着她的手回家,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步伐缓慢。
“三十年好像已经把人生的内容全部过完了。”她说。
“人生,本也就不需要重复太多内容。”他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
“我不在了,你怎么办。”
“那时,我可能会不懂,当我回到家,为何没有你在等我。”
“我离开这一年,以为你会习惯。”
“我先习惯的是你在家。”
*
某一天,六婆听见扫院子的声音变了,换人了,扫把落地时充满了力道。咕咕喂鸡的声音也变了,也换人了,不疾不徐十分温和的男声。
随后有人发现,男人开始频繁出入厨房,女人也不坐在门口织布了。清晨上班前,男人就抱着她到有阳光的地方坐。男人走后,她会在院里小心翼翼地走动,或呆坐着看天。
再后来,男人开始骑车载她去学校。男人介绍她时会说,她是我爱人。她就坐在走廊里,靠近他上课的教室,听他讲课,等待下课,然后与他一起放学,随他回家。她的表情竟然像电视剧里恋爱的女子,羞涩而又安详,没人会怀疑她浑身洋溢着的幸福。
他们还知道,她已经完全失明。
这使古月村流过一股淡淡的忧伤,四际静谧,人语渐没。
*
“把小鸡送人好吗。”
“好。”
“还有核桃。”
“好。”
“以后种满桃花好吗。”
“好。”
“我烧光了所有画你的图。”
“我知道。”
“我并非不想要孩子。”
“我知道。”
“可是我爱你。”
*
六婆听见有人在夜里哼歌,这让她想起从前哄孩子入梦时那种柔软的调调。
胖婶看见男人的棉布衬衣,有些厚实的白色粗布。她认得出那是人手纺织的料子。
村长知道,她应该再也不会离开她家院子了,这处宅院以后可能还要空。
阳阳看见那团青烟,心想,不知今天是老师做饭,还是师娘在做饭。
暮春,男人购买了很多桃树苗,栽满了她家的院子。盛夏之时,前院的人看见她家墙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
院门紧闭,没有人见到她走出来过,只有男人如常出门去学校并准时回家。
*
她不再随他去学校,而是躺在西屋听树上的鸟叫。然后等着他推门,等他停放好自行车,等他来到她身边。空气苍凉悲伤,但她心境平和,开始体味到故乡的深意。
对生命究其本源和探其终极,这二者是不是具备同一的性质。她曾经问他。
他说,都是为了自我的回归,像一条河,寻找源头如同寻找归宿一样。
她还记得他说:“人可以有一个确定无疑的本源,它永远都在,目光始终注视着你茫然无从而不得不坚强前行的背影。你却未必能够拥有一个寻得见的归宿——真正的归依,除了死亡。”
她想,这些年她在外不停地寻求她的故乡,现在又回到最初古月村的家,经历这一漫长的过程之后,这里赋予了她与已故父母同样的意义,是她天然的墓穴。
这里是生命初始的地方,生命一点一点地被它收回。
*
有一种平静的悲凉气氛缓缓经过,尤其在夜晚。
只有呼吸才让他觉得心安。躺在她身边,他在月光或星光下亲吻她睡梦的眼睛和嘴唇,并细闻她的气息,听她的心跳,然后抱着她入睡。
其实,时间真到了,他知道他会难过。
他想,他以后离开或者留下,已经不再重要。就像她的死亡,无论什么时候来,都不会改变他们的关系和彼此的未来。
这是他们的爱情,也是他们的故乡,他一直都知道。
(尤祂 2010年11月27日)中国作家网>>原创>>小说
古月
2017年03月29日08:20 来源:中国作家网 尤祂
*
这是她第二次站在这个巷子口。
她记得,上一次回来是她刚过完九岁生日。
那是一个冬日的黄昏,路上一片萧条,所遇行人都是陌生的面孔。她认不出他们,他们当然也不会记得她。她也是像现在这样,一个人,静静地站在路口,目光循着这条比记忆中狭窄许多的土路望去,直到尽头那扇红色木门。那时,她的眼睛还十分明亮。因此,她非常确信她看见了门上被风吹得哗哗作响的破旧年画,就像那一年她四分五裂的家。
如今转眼一晃,二十一年过去了。
起风了,她下意识地裹了裹黑色的男士棉衣。她开始往前走,拎着一只咖啡色老式皮箱,继续当年没能前进的步伐。
*
只有在省城的地图册上才能发现它,一个在纸上小得可有可无的点,一个在现实中无法被抹去的村庄。这里的村民很久以前就姓胡,所以它有个十分动听的名字,古月村。
过去,这里走出去了一些年轻人,基本上又回来了,大多都抱上了孙子孙女。现在,出去的人很多,进来的人却极少,仿佛谁都不记得这些正要老去、将会死去的老人,和就要长大也想着将来走出村子的小孩。只有老人和孩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得就像时间。
村里可供人作乐的消遣依旧不多,网络尚未到来,广播已经消失,通常除了自家电视和村口那两张棋牌桌,打发起无聊,他们最喜欢的仍是传统的集聚聊天——女人唠家常,男人谈政治,翻来覆去也就是一个村子的事,很难真正新鲜。
但是有一天开始,这里忽然就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话题,整个村子无人不对它议论,无人不对它好奇——当一名年轻女人推开那一扇关闭了三十年之久的大门。
老人们都记得,那年开春时节,村里的桃花开得最旺时,那对年轻夫妇抱着不到一岁的女儿走出村子。他们并非第一个走出村子的家庭,不同于别人的只是,他们再也没有回来过。
*
六婆最先觉察出异样。她的耳朵自出生之日起便代替了她的两条腿去看远处,她总是坐在家里,听着周围的动静,了解村里的故事,巨细无遗。双手干枯却十分麻利地编织今天最后一张网,六婆摇了摇头,紧接着又长叹了一口气,认定今天差不多又和昨天一样了。拿起剪刀剪断网线时,进入耳朵的是吱呀一声,其后才是咔嚓一声。很显然,这多出来的吱呀一声绝不是什么风经过,吹响了门。六婆非常肯定,整个村子没有一人会这样推开一扇门——极轻地,缓慢地,充满了感情却又无声地,像从前那个女人,像鬼。六婆哆嗦了一下,看了眼自家大门,一切平常,立刻摇了摇头,又长叹了一口气,收起剪刀和网线。
“哎,你说奇怪不,我回来的时候发现隔壁那大门上的锁头不见了,中午可还挂着呢。”晚上,六爷一回到家便对六婆说。
“净胡说八道,那破院子还有啥东西可偷的。”六婆瞪了六爷一眼。
“我想也是呀,谁会偷一把生锈的锁呢?我就去推了推门,怪得很,推不动,那边门栓插着呢。我就凑到门缝看呀。”六爷继续说。
“你看见啥了?”六婆眼珠骨碌一转。
“看见个人影坐在院里,就那棵核桃树下。”六爷道。
“咦——可别是眼花了。”六婆不愿相信。
“一动也不动,看样子像是个姑娘,披着长头发。”
“啊?真的?”六婆惊了一下。
“不知道呀。刚才我还又瞧了一遍,可黑灯瞎火的,看不见,也没听见啥动静。”
“是真的呀。”六婆低喃了一句后开始发呆。
*
早晨,胖婶端着大瓷碗在过道里喝稀饭,只见一陌生女子从眼前飘过。那女子看了一眼胖婶,安静地笑,笑得非常礼貌也非常短暂。胖婶的心猛然一紧,倒不是因为那笑容消失得太快,如同一个幻觉,而是那张脸苍白得跟上月下的那场大雪似的,毫无血气。当那女子完全成了背影,胖婶缓过神来,犹然记得她很洁白的面孔,却怎么都想不起她长什么样。“太白了。”胖婶盯着那个背影看,越发觉得眼前的影子轻得过分,若有若无的。胖婶立刻举手揉了揉眼睛,这才确定那是个人形。
就在陌生女子走到路口时,胖婶快步走到巷子尽头。门上挂着一把银亮的新锁,门面十分整洁,没有灰尘和蛛网,只有木头纹迹。胖婶推了推门,弓着腰,把脸凑到门缝上。
“胖婶吃着呢!”
“哎呀!”胖婶一惊魂儿,身体抖了一下,碗差点儿歪倒。胖婶立马拉下脸,转身便嚷道:“六爷啊,要吓死人呢!”随即胖婶又说道:“你也看见啦?”
“一晃有三十年了吧。”六爷道。
“可不是,我都应奶奶了。”
*
“这几个都是你叔伯,和你爹都是一个老太。有需要尽管说,难得回来,还是自家人。”
“冬天没完呢,这是新打的棉被,里子面子都是新的。前天才晒过。”
“我家有几间空房,我那些小子在外地打工都不回来的,不行你就去我家住。”
“我说就干脆在我家搭伙吧,一双筷子一只碗的事。你一个人在这院里也不方便不是。”
“算起来,那时你也还没满一岁呢,难怪都不记得。当年你出生,还是我开拖拉机去县医院接的你和你娘呢。你的满月酒,我们也都是喝了的。”
“你爹上次回来也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次他连村子都没进,倒是出了不少钱,给村里修了一条路。那时候看着身体还——”
“可不是,你娘也——哎,这都没想到。”
*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讲话,她望着他们,只是简单地回以微笑,并努力保持自己的微笑,有些痴呆。失去了共同的记忆,交流也没了内容,她好几次试图开口,想迎接他们的善意和关心,最终都沦为了新的安静。她终于累得不能再微笑,看着这些自称叔伯婶娘的人和一些爷爷奶奶进进出出,站着或蹲着,打量院子或打量她,她忽然情不自禁地难过起来。
这便是我的故乡。她反复告诉自己,让自己坚信这一点。
可她还是感到一种空前的陌生,她难以理解这些人的言行举止,她不知该如何让自己待在他们眼前。没办法,她失去了某些掌控力。一种盛大的寂静渐渐流转于天地之间,在灰白的天和灰白的地之间荡漾,而她,已经什么都听不见了。
最后,他们终于全走了。她依稀记得她说了谢谢,他们也纷纷回说,客气啥。
这便是我的故乡?她自问,不禁泫然,可为何是这样的。
*
黄昏,灰茫茫的天空上陆续升起了炊烟,连同巷子最里面那户人家。九岁的阳阳放学回来,正站在自家门口,望着北方的天空,原本张开的嘴忽然安静了下来。
她记得,奶奶说那家人早就搬走了,几十年没一个人回来过。她还记得,巷道里的孩子最喜欢翻墙到那个破院子,男孩在屋顶争老大,女孩在屋檐下过家家。哦,那真是这个巷道里最旧的瓦房了,幸亏在巷道里面,不然搁在路口简直影响新农村的美观,大煞风景。
但现在,有一团青烟飘起来了。小女孩的眼睛直愣愣盯着那里看,百思不得其解。
那家人回来了?还是村长把那个院子分给别人了?“哦——”过了很久,小女孩恍然大悟道,“肯定是谁又偷了别人家的鹅,借人家的灶火使。”
小女孩一下子抹掉了先前的疑问,急急忙忙推开自家门。
“奶奶,我回来啦!”
“写作业去!”
“在学校就写完了。快饿死了,我先吃个馍!”
*
“喝满月酒时,不记得她眼角长了痣啊?”
“那时候才多大?”村长道。
“也是,女大十八变。读过书就是不一样,看着跟咱们还是不同。”村长媳妇道。
“她怎么就回来了呢?”村长若有所思道。
“不是说户口早就迁走了吗?”村长媳妇问。
“迁?几辈祖宗都在这儿,迁什么迁?户口走了,祖宗能迁走吗?”村长说,“当年就她和她娘迁了户口,像是为上学的事。她爹的还在这儿呢。”
“不是说两口子离了吗?”
“再离,那老宅子也是她家的。”
“她爹妈咋安置?”
“上午她问我她家的地还在不在。这都多少年了,哪儿还有她家什么地?”
“咦——他俩可是比咱俩还年轻呢,走得真早!”村长媳妇叹气道。
“人各有命,轮到谁是谁。”
*
她把父母安放在屋后那片花地里,一家人总算团聚了,虽然是以这样的方式。
过去十年里,她一直在做以村庄、故乡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她在无数个地方留下过足迹,她本以为其中必有一处会是她的落脚地。趁着年轻,无畏失望,不停奔走,她相信自己定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可以终老之地。结果,长期的奔波带给身心太多疲倦,她还没尝到失望的滋味便败给了自己的乏累。想起些往事,惊觉自己竟错得离谱,那个地方,她根本没得选择。
他说了,失去故乡的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忘掉故乡,千万不要去寻找。她却不信,她以为人是可以找回故乡的,不仅如此,人也可以重回故乡。当眼里的光亮逐渐暗淡,她心想,再不走就要来不及了吧。于是,一个人,她回来了,回到她的出生地,血缘上的故乡。
母亲临终前对她说:“找到你父亲,原谅他,送我回古月。”
或许那时,母亲就已经想到父亲不在人间了。她无法听见父亲说声对不起或爸爸爱你,也无从看见父亲歉疚的眼泪,她只是从另一女人手中接过一盒骨灰,与她有着至亲血缘却陌生只如初见的父亲就这样在她手中了。她只能在心里说,我恨你,爸爸,但我一直想念你。
现在,一家人都在,她站在这空荡荒凉的院落里,没有一丝回家的感觉。
*
“胡蛋儿,去看看她在干嘛?”
“这么多胡蛋儿,奶奶你叫哪个啊?”
“你个兔崽子,让你去你就去!”
“那你咋不去?最看不惯你们偷偷摸摸的一套。”
“这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了,指望不住啦。”
“行啦,行啦,我这就去。”
“奶奶,她又在扫院子!”好半天,胡蛋儿领着一群小孩重回院子。
“你咋说的。”王婆问,心想,那闺女随她娘,也是个勤快干净人。
“没说话,我们几个就光笑。然后那个——”
“她也笑,还问我们读几年级,多大了。”另一个胡蛋儿凑上前嚷。
“还问,哪里能买到黄瓜苗。”
“还问,村里还有没有桃树。”
*
她睡西屋那张老木床,靠窗,她还能看见幽蓝僻静的夜空和遥远的星辰。
母亲说过,这是她最初的摇篮。那时她就是扶着这个窗台在床上练习站立,学着走路,只是还没学会走便被父亲抱在怀里出了村。三十年之久才又一次躺进来,她自然地蜷缩成团。她想,她会一直睡下去,睡回最初的家园,睡回母亲的子宫,睡回生命形成以前,无。
无,也是一种可向往的归宿,可终究也是一个成不了真的梦。
就在这一刻,她抱着自己没能消失,而是想起了他,世间唯一还让她恋恋不舍的地方。
二十七岁那年,最后一次个人画展,她待在一个小角落,看着一切,躲着一切,如常。多年来她始终有意识地将自己藏匿起来,她拒绝展示作品以外的任何私人生活,她习惯了大家不知道谁是作者。也许她心里是愿意有人能够认出她来,无需她主动说明便知道她是她,所以她回回都在现场,看着作品,躲着观众,等着某人。回回都一样,没有意外,只有她认识她。这最后一次,他来了,走向她,进入她的眼,叫着她的名字,准确无误。
我找你很久了。当时他说。
我又何尝不是。那时她笑。
二十一岁那年,她开始了与故乡有关的创作,在第一个落脚的村庄画了第一张画,是一个妇人。她给妇人留下了一幅画,妇人送了她一只玉镯。那妇人是他的母亲。
现在,她把脸埋进被子里,闭上虚弱的眼睛。对于老天的安排,当她选择接受以后,她也同时放弃了任何反抗的可能。所有的亲人,遇见,相爱,分离,记忆还有忘却,在时光里驱之不去逐之无影,始终相随。有些事是必然的,她知道。
*
她想,他其实一直都清楚,孩子不可能是她不告而别的真正理由。
两人的最后一个夜晚,在无人的海边,他最喜欢的冰冷的礁石上,海鸟嘶叫,海风腥咸。他说,我一度把死亡当作一个自由人的圣地,那是真正的故乡。
如果我先于你回去呢。她问他。
你还是喜欢等我回家。他笑。
你会记得回家的路吗。她又问。
怎么忘记?他说,只有一条,别无选择。
放弃吧。
我依赖于它,只能被它放弃。
可是,我不想你一个人走路。她哭了,抱住他。
我不是一个人在走路啊,我心里还有你呢。他拥抱她,叫着她的名字,亲吻她的嘴唇。
*
“前天我给她送了一包菜种,她家院子比她娘在时还干净,有条有理的。”
“可不是,长得也跟她娘一样,挺清秀,就是苍白,跟个纸片似的。”
“除去那帮小兔崽子们,现下村里最年轻的就是她了吧。咱们可都媳妇熬成婆啦。”
“也不知道那些年她家发生了啥,这一回来爹娘都——”
“反正挺有钱的,要没有钱,她爹当年能给她找小后妈?”
“就说嘛,男人不能有钱。男人一有钱,那就是野马脱缰,拉都拉不住。”
“去,随他撒欢,折腾老了,还不是得乖乖跑回来。”
“哎,我前天遇见李老师,听说她给学校捐了好些钱。”
“捐钱?哼,性子还是随她娘,想法总是跟我们不一样。”
“好像还没结婚吧?”
“看样子也没孩子。”
“真可怜。”
*
尽管对大家来说她的几辈祖宗并不陌生,与村人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甚至她的父母也是一些老人看着长大的,但她的父母带着她确实消失了三十年。三十年的时间足以构成一个谜,让她作为一个陌生身份的人,让她成为一个相对新鲜的话题。所以一经出现,她便被村前村后人人谈论。不同于以往的是,有关她这个话题的展开,只能凭借更多的想象,根本无法诉诸任何记忆。她有着不被这个村庄见证的三十年。而三十年对人一生来说,很磅礴。
很快,大家都意识到了一件事,她对他们没有任何感情,她不在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包括这个村庄的任何一物。她就是一个陌生人,和他们和这个村庄唯一的联系也只是一个姓,大家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出村时她年龄太小,他们没有时间来和她建立一份熟络的关系或一段有效的记忆,他们拿不出什么凭据与她谈所谓交情。没有交集,所以很难以此你来我往地再建立交情。她是那么个体,村子里世世代代赖以维持人情世故的那些规则,如今对她却统统无效。人和人之间,情深情浅,竟只是记忆的多与寡,真是现实。
于是很快,便很少有人再进她家,她家的院子又回到了从前的荒芜状态。
最后一次去她家院子的人是村长,带着几个电工,主动帮她修理电线,她婉言拒绝了。
*
“怪得很,点蜡烛,还问有没有谁会修织布机。”那晚村长媳妇对人说。
“我家的缝纫机都有几年没用啦,这闺女真会使织布机?”
“看那样子,倒是挺灵巧。”
“可看上去也不太像城里人,穿的不时髦,头发就那么披着,怪吓人。”
“对了,我正打算明天进城染头发呢,你看,这顶上又白了,你去不。”
“去呗,我想把头发再卷一下,这回做个小卷。你说,她哪来那么多钱,年纪轻轻——”
“她爹她娘能不留点儿?咋来的咱也不晓得,她也不会跟咱们说。”
“有钱跑回来干啥,城里不更好吗?买东西多方便,要啥有啥。”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想法,人人都一样那还了得?”
“再不一样,那也是一样要进墓坑的人。”妇人提高了音调。
“那可不是。她爹娘当年风风火火地进城闯,现在她倒是回来了,有点儿意思。”
“估计她爹娘也没想到。”
“想到还能怎么样?落叶归根,这就是命。”
*
她家刚好在巷子最尽头,免去了不少故意路过的窥探和充满好奇的观望。不过,还是有人会忍不住在前院的楼上看她家,看她,看她在做什么。
阳光好时,她家院里的绳上就会挂着棉被和几件衣物。这女子喜欢坐在树下有光的位置,看着一群小鸡唧唧叫着满院子乱跑。有时她会蹲在屋后的空地上拔草,好像种了些什么东西。有时她会靠着门框,在屋檐下望着天空发呆。
他们很少听到她说话,也很少见她走出院子。偶尔几个黄昏,她会一个人沿着村头的土路走,在青色的麦苗地边站立很久。若有谁碰见她,她就笑一下,就一下,礼貌又短暂,如同幻象。于是那遇见她的人也不知该如何开口寒暄,只能也腼腆一笑,悄无声息地走开。
他们记得的她,是她不记得的。而真实的她自己,又是他们无法想到的。三十年的时间,制造了太多不能消除的隔阂,血亲也不过如此。
*
现在,她已经不再问自己为什么会回来,回来究竟有无益处,能否解决疑问,然后令她完全清醒,彻底解放。她不再问,回来了,一切都无妨。在月光下想着父母睡着的样子,她想,父母可能也会料到她从此不走了。
闭上眼睛前,她总会给自己讲故事,一则童话或者一个神话,以此弥补儿时的欠缺,安抚饱经磨难的心。它们永远存在神奇的力量,可以改变悲剧的发生,可以延长生命的时刻。她选中一则,便开始认真耐心地对自己讲述,一字一句。唯恐这讲述在随意和轻浮中受到磨损,遭到怀疑。兴致好时,她也会哼唱几支歌谣,嘴唇轻轻蠕动。音调从口中逸出,若有若无的调调,她也听不清究竟是些什么歌词。或者背诵几首唐诗,她发现她又开始习惯性地念诵《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乡?”这个词总是被她以犹疑的口吻吐出。然后她的目光便开始四处逡巡,她抱紧自己,好像这里依然是别的地方。
*
回来以后,她不曾看过时间,她就想这样慢慢地度过。她也不曾照过镜子,但她能感觉到脸色不佳。她还记得,那个老人见她第一眼时露出的惊慌表情,像是见了鬼。
她也知村里人关心过她,掺杂着好奇,但那就是一种善意,很原始,所以很真实。然而她全都不记得,她无法回应,接受起来也很困难。她想,也许并不是因为那时太小,是现在这样的她所致。习惯性孤离的人,走不进任何人群。无论去往哪里,哪怕是回到此处,她都还是一个异乡人的身份。这就是她,一个人。
夜深人静时,她坐在院子里,看着这间在记忆里不能复活的瓦房。她凭借母亲曾经的讲述,来想象这里发生过的一些事,一些可能的往事。慢慢地,一些别的记忆也从远方游来,来的就像是她的故乡——原本属于她,事实上已经陌生到不再相干,所以它们从远方来了。也只是为了迅速与她擦身而过,寒暄一番,并无意深交,无意久留永驻。
他曾说,你要找的故乡只是精神归宿而不是简单的出生地。
可是,这总归是个源头。她对着空气自言自语。
*
村里的人都已经习惯了她。这是好事,这种习惯会给她带来某种额外的自由。
她围着那条红色披肩去看桃花,这是古月村目前仅剩的一片桃树林了。她把脸凑得很近,闻一闻里面的寒香,想猜一下花骨朵什么时候会绽放成粉色桃花。
然后她便站在桃树林间,眺望远处的麦田,一片模糊的绿色,梦中的草原一般。这让她不禁怀念起三年前在山上露宿的夜晚。那时也是一片葱绿在身边,他在寒冷的星辰下拥抱她,像一个父亲像一个母亲那样的拥抱。她那时就想,她这一生力求的其实就是个温暖的怀抱。
站在桃树林间,此时望着麦田,在想象和记忆中游走,她如此强烈地想念他,想念他在身边,想念他的一切。天哪,他可是她的爱人,爱人。
第一眼就将隐姓埋名的她认出,就让她立刻爱上,就让她肯定这爱已走过万年而至为熟悉,就让她可以暂时忘记几十年所遭遇的各种苦难,而代之以深深的感激和信赖。
你还好吗,我的爱人。她喃喃自语。
*
开春时节,桃花刚开,古月村来了一名斯文高大的男人。一目了然,他与她有关,他们都猜对了。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根本不需要发挥任何逻辑推理能力。
六婆家聚集了好几个结网的人,议论着,听着隔壁的动静。她们说,那应该是她男人。她们说,干嘛现在才来。她们说,估计闹别扭了呗。她们说,可那男人看上去真是干净。
前院楼上也时不时有男人上去抽支烟,貌似不经意地朝她家院子里望一望。他们看见,男人和她在树下站着相望。他们看见,她到井边打水给男人洗脸。他们看见,男人的衣服被晾在绳上有光的地方。他们看见,男人去拾弄屋后的那片地,她走进了厨房。
然后,一团青色的炊烟升起,宁静如常。
*
“你还是找到我了。”她没有惊讶。
“我要留下。”
“这是我的路。”
“这也是我的路。”
“可时间不多了。”
“所以要争取每分每秒。”男人抱住她。
“织布机修好了,也许你还能穿上我做的衬衣。”
“当然。”
“你来了。”她被他抱着,轻轻地在他耳边说道,“真好。”
“我每天都陪着你。”
“好。”
“你要等我回家。”
“好。”
“我爱你。”
“不好。”
“嗯。”他抵着她的额头,笑着低声喃语,“不好。”
*
男人是古月村小学的新老师,校长没有透露过他的任何信息,孩子们非常喜欢他的课,也非常敬畏他。课堂之外,这是个沉默至极的男人,也是个没有背景信息的男人,是一个更加纯粹的陌生人,还是她家的也就是她的男人。
村里的人看见他每天骑车去学校,又骑车回家,总是衣冠整洁。也有人看见他载着她在田间小道上绕,麦田油绿,那两个白色人影就像天上的两片云。他们还常常并肩在桃树林里散步,女人围着红色披肩,挽着男人的手臂。还有人捕捉到男人给她洗头发的画面,他们第一次听到女人的笑声,原来是那么动听。
不知何时起,村里的人都开始习惯这对安静男女的存在,然后他们开始喜欢这对陌生来客。古月村似乎恢复到过去常有的宁和。那是什么时候呢?
哦,有人想起来——那时她父母也才刚结婚不久,村里很多人的孩子也刚会走路,正咿呀咿呀学说话呢。那时候还不曾有人远离家乡。
*
她白天开始织布,累了就在院子里走动,喂养一下小鸡,看看他种的那些青菜,给几棵黄瓜苗浇浇水。她凭着感觉把握时间,认真做好每一顿饭,等他下班。
天黑前,他端了盆温水给她洗脚,这时候,她已经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了,她伸出手抚摸他的额头。“你又皱眉了。”说着,她也皱起了眉头。
他顿时笑,闭着双眼,把脸靠近她的手,一点点转移,直到可以亲吻到她的手心。
“你说,我们能等到墙上的爬山虎满墙爬吗。”她也笑了。
“会。”
“那时,小鸡会长大吗?”
“会。”
“那时,黄瓜藤会开花吗?”
“会。”他缓缓移动脸颊,贴着她的手心,道,“那时,我也会穿上你做的衣裳。”
*
洗完脚,他抱她回到西屋的床上。吹灭蜡烛,他们躺在一起,一如相遇之后的每个夜晚,他抱着她,还要握住她的手。他问:“它是你想要的吗。”
她更加靠近他,脸贴在他的胸口,道:“回来后我就发现我对这里没有记忆,感觉上很陌生,仍像是在流浪。可过去那些留过记忆的地方,又不是我的故乡。我想,是我给自己制造了一个难题。不过,现在你来了,你来了比什么都好。”
“人寻找归宿,就像追忆古时的月亮。”
“一片虚无。”
“也是一直都在的真实。”
*
男人给学校进购了一批图书,置办了一间小图书馆。放学以后,他带着女人来这里,他一直牵着女人的手。女人用手抚摸摆在书架上的书背,非常仔细。然后她抽出其中一本,闻了闻,笑盈盈地递给他。
“王尔德的《快乐王子》。”男人道。
“读给我听。”
“快乐王子的雕像高高地耸立在城市上空一根高大的石柱上面。” 男人低沉的声音缓缓流淌在灯光下,“他浑身上下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明亮的蓝宝石做成他的双眼,剑柄上还镶着一颗硕大的灿灿发光的红色宝石……”
月亮照亮夜空的时候,男人牵着她的手回家,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步伐缓慢。
“三十年好像已经把人生的内容全部过完了。”她说。
“人生,本也就不需要重复太多内容。”他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
“我不在了,你怎么办。”
“那时,我可能会不懂,当我回到家,为何没有你在等我。”
“我离开这一年,以为你会习惯。”
“我先习惯的是你在家。”
*
某一天,六婆听见扫院子的声音变了,换人了,扫把落地时充满了力道。咕咕喂鸡的声音也变了,也换人了,不疾不徐十分温和的男声。
随后有人发现,男人开始频繁出入厨房,女人也不坐在门口织布了。清晨上班前,男人就抱着她到有阳光的地方坐。男人走后,她会在院里小心翼翼地走动,或呆坐着看天。
再后来,男人开始骑车载她去学校。男人介绍她时会说,她是我爱人。她就坐在走廊里,靠近他上课的教室,听他讲课,等待下课,然后与他一起放学,随他回家。她的表情竟然像电视剧里恋爱的女子,羞涩而又安详,没人会怀疑她浑身洋溢着的幸福。
他们还知道,她已经完全失明。
这使古月村流过一股淡淡的忧伤,四际静谧,人语渐没。
*
“把小鸡送人好吗。”
“好。”
“还有核桃。”
“好。”
“以后种满桃花好吗。”
“好。”
“我烧光了所有画你的图。”
“我知道。”
“我并非不想要孩子。”
“我知道。”
“可是我爱你。”
*
六婆听见有人在夜里哼歌,这让她想起从前哄孩子入梦时那种柔软的调调。
胖婶看见男人的棉布衬衣,有些厚实的白色粗布。她认得出那是人手纺织的料子。
村长知道,她应该再也不会离开她家院子了,这处宅院以后可能还要空。
阳阳看见那团青烟,心想,不知今天是老师做饭,还是师娘在做饭。
暮春,男人购买了很多桃树苗,栽满了她家的院子。盛夏之时,前院的人看见她家墙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
院门紧闭,没有人见到她走出来过,只有男人如常出门去学校并准时回家。
*
她不再随他去学校,而是躺在西屋听树上的鸟叫。然后等着他推门,等他停放好自行车,等他来到她身边。空气苍凉悲伤,但她心境平和,开始体味到故乡的深意。
对生命究其本源和探其终极,这二者是不是具备同一的性质。她曾经问他。
他说,都是为了自我的回归,像一条河,寻找源头如同寻找归宿一样。
她还记得他说:“人可以有一个确定无疑的本源,它永远都在,目光始终注视着你茫然无从而不得不坚强前行的背影。你却未必能够拥有一个寻得见的归宿——真正的归依,除了死亡。”
她想,这些年她在外不停地寻求她的故乡,现在又回到最初古月村的家,经历这一漫长的过程之后,这里赋予了她与已故父母同样的意义,是她天然的墓穴。
这里是生命初始的地方,生命一点一点地被它收回。
*
有一种平静的悲凉气氛缓缓经过,尤其在夜晚。
只有呼吸才让他觉得心安。躺在她身边,他在月光或星光下亲吻她睡梦的眼睛和嘴唇,并细闻她的气息,听她的心跳,然后抱着她入睡。
其实,时间真到了,他知道他会难过。
他想,他以后离开或者留下,已经不再重要。就像她的死亡,无论什么时候来,都不会改变他们的关系和彼此的未来。
这是他们的爱情,也是他们的故乡,他一直都知道。
(尤祂 2010年11月2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