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0|回复: 0

秋入圆明园

发表于 2017-10-14 00:25: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每日好诗
秋入圆明园
作者: 沙克 2017年10月10日

弄一出山水走势
如真如幻。几代清帝牵挂
后苑的疆土造型如真
如幻。杨,槐,枫,松
哪一棵哪几枝的知了激动不已
倾吐过往的桥段

心旌摇曳,细梢缠绕
荫庇着深宫秘笈
石雕,釉陶,碎为黑白图片

天子为天,人子为人
被埋的灵肉合为一块心病
煎,疼,酸一一
过火的木头水浸的龙骨
支棱着花拳,溢美如五色之菊

气象高爽,泥下的殿堂
经由树根上传灵性
紫禁城到圆明园经由爱恨情仇
京华的土被翻过几翻
斜面变锥体,绣腿成本质

晚霞深红
熬着一八六0年的血
曾在瞬间析透纸背
洇入从不休止的汉语情绪
疤痕当课文,默祷,不受新伤暗伤
秋风打脸弹出几世夙愿





    点评


这是一首描写圆明园风景的诗歌,然而又不是简单的风光录入。自然风光的背后,闪现着历史风光,隐隐出现了朝代、皇族、国际纷争等历史影像。解读这首诗,不妨先观察作者如何将自然风光与历史风光结合。比如第一节,“弄一出山水走势/如真如幻。几代清帝牵挂/后苑的疆土造型如真如幻。杨,槐,枫,松/哪一棵哪几枝的知了激动不已/倾吐过往的桥段”。诗句两次谈到“如真如幻”,应是诗人触景伤怀之感受。由描写看,“真”是指自然风光,“幻”是历史风光。然而“幻”,又是以“真”作为基础,“真”随着时代的离去,而变成了回忆中的“幻”的存在,这是历史给后人们带来的直接感觉,也是记忆给记忆者带来似真似幻的感觉。诗人显然想将现在与过去,欣赏风景与回顾历史结合起来。如何在短小的篇幅内更加深入呢?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我们看到诗歌的线索是:诗人在边走边看中,喃喃自语,仿佛想与逝去的历史进行一次简短的对话,试图透过风景探寻隐藏其后的历史面目,或存在本质。诗中所写的风景有圆明园的植物,宫殿、石雕等,还有夕阳。由夕阳联想起1860年的那场毁灭性大火。

由于篇幅的关系和诗歌文体的限制,诗人没有像历史学家那样,借助历史文献剖析事件发生的缘由,也没有展示当事人的行为,他只谈出了在今秋,作为一位对历史有所感悟的游园者的感受,倾吐出点点思绪,如“天子为天,人子为人/被埋的灵肉合为一块心病/煎,疼,酸一一”;再如“疤痕当课文,默祷,不受新伤暗伤/秋风打脸弹出几世夙愿”,这,便是他对历史浅浅深深的些许抒怀。



                               特邀点评:陈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