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8|回复: 0

黄河石

发表于 2017-10-14 00:28: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每日好诗
黄河石
作者: 高鹏程 2017年04月10日


我的书桌上压着一块石头。一小截
凝固的黄河。

它来自它的上游。或者更远的地方。一次雷击之后
山体的崩塌。
然后带着粗砺、尖锐的棱角,一路泥沙俱下。

多少流水的冲击
多少年代的歌哭成就了它现在的沉默。

那些凹痕、斑点,多像是沿途
它曾经过的那些村庄、码头、驿站
亮过又熄灭的渔火。
那些神秘的纹路又来自哪里
那些浪花一样,曾在长河里出现又在长河里消失的事物?

现在,它静伏在桌面上。冰凉,光滑,通体黝黑。
它在纸上旅行。侧面的褶皱里,依旧压着无数
欲说还休的涛声。

它未曾经历过完整的黄河。像一颗
不死之心。
依旧有一条河流在它的内部川流不息
幽暗的水面下,依旧有一盏期待被点燃的灯。





《黄河石》堪称优秀之作。从诗的类型上讲,它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不出于日常的生活情境。和印度宝石或南非钻石相比,黄河石,算不上有多么奇异。诗人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并不打算凭借奇崛的想象去写这首诗。这首诗的写作,有几个地方,诗人处理得非常高妙,但采用的手法却很朴素。第一,诗人描述的对象——黄河石,虽然看上去是一个静物,但作者并没有将诗的视角仅仅停留在旁观的位置上。诗人并不只是从外部的某个位置,拉开一定的审美距离,然后对它安静地观照。这样做,是常见的咏物诗的做派。本诗中,诗人无意重复这样的套路。相反,诗人从一开始,就将黄河石作为一个人生思绪的原点,来展开他的丰富而跌宕的内心感受。这时,对这首诗而言,诗的类型实际上已从静态的咏物诗越来越深地滑入充满戏剧性的深度意象诗。也就是说,诗人不断将他的人生感怀,对生命的内在体察,像打擦边球一样,擦过黄河石的表面,通过诗人之思和所观照之物的虚实交汇,完成了对审美感受的客观化的呈现。至此,这首诗的写作,几乎可以说是艾略特所称的、作为现代诗写作的神圣律条的“客观对应物”观念的一个范例般的展现。第二,诗人的思绪展开的方式,也很值得关注。诗人的内心联想,都紧贴并围绕着深厚的人生经验来进行,基本杜绝了怪异的或冷僻的生命体验。换句话说,在本诗中,诗人动用的人生经验,虽然饱含诗人个人的生命体会,但从情感的趋向上说,它酝酿的是一种独特的带有向地域文化的象征意味致敬的人类经验。从这个角度讲,就象征意味而言,诗人在这里呈现的黄河石头,和凡高在绘画语言里呈现的农夫的“皮靴”,并没有什么差异。

特邀点评:臧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