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8|回复: 0

听雨

发表于 2017-10-15 00:39: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每日好诗
听 雨
作者: 大海渔夫 2017年03月17日


扰梦春丝又奈何,难眠辗转且当歌。
一支云箭今犹在,不惧豺狼坎坷多。
点评
我们习称为“旧体诗”的各种体式,均产生于农耕时代,那时,人对自然界风云雨雪、山水花鸟的反作用力很小,倒是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对情感体验影响更大。钟嵘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即指出了外物对人情的感发作用。风雨愁人,古来如此。如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瘞花铭》”,表达怀念前程旧梦的闲情;聂胜琼“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抒发深夜梦醒时对远人的思念;蒋捷“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则是回忆身世时的自伤。
这首《听雨》,落笔即说春雨扰梦,拿它没有什么办法。怎么办呢?次句自我开解:既然辗转难眠,就权把雨声当作歌声听吧!转结两句,说胸中“云箭”犹在,不惧豺狼也不惧坎坷,全诗到此戛然而止。这两句,有无奈,也有乐观,更有一种豪情。莫名的压抑与愤懑,在这春雨恼人之夜,就这样迸发出来,具有较强的冲击力。不过,诗题为《听雨》,却并没有描摹雨声,也没有描摹雨中万象,没有沿着前人的故步一路走下去,而是另辟蹊径,不呈现“当下”的客观场景,而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和盘托出,纯以议论取胜。这种感受和想法,并非从“听雨”中自然引伸而出,“听雨”只不过是产生这种情感的外在场景。求之前代,清人陶宗亮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之慨叹。陶诗的重心固然仍在呈现“寒宵独坐”的状态,但“愁杀人”“心如捣”,已经蕴含了强烈的主观议论色彩。
这首《听雨》折射出自晚清民国以来,旧体诗日渐走向议论化的趋势。诗中的议论因素,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议论化的写法,优点在于直抒胸臆,能将作者之意直接传递给读者;其不足在于,若议论凡近,则不易引起共鸣,且诗意直露,往往缺乏感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我们阅读传统诗词这类短小精悍的韵文作品,多半并不关心作者在说什么,也不会特别关心作者的遭遇如何,而是关心作者的言说,是否包含了自身的生命体验。如果不是“人人心中有”的内容,是不容易引起共鸣的。
另外,“云箭”一词,乍看不明所以,据自注,方知系从“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化用而来。这是电影《功夫》里周星驰的台词。这种使用“今典”的手法,如果用得恰当,同样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是能令读者悠然心会的。“春丝”可以理解,但像“春丝”一般的细雨,大概是不会有声音“扰梦”的。体物之妙,当全从细微处见精神。

特邀点评:莫真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