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3|回复: 0

釜山山体遭破坏崖刻不见

发表于 2017-10-16 03:32: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每日好诗
釜山山体遭破坏崖刻不见
作者: 王星雨 2017年02月03日

翻红柿叶岂温柔,岳色阴云暗结愁。
不向庙前频吊古,怕伤一半釜山秋。


点评
  釜山位于河北省徐水区和易县交界处,毗邻狼牙山,风光秀丽。此处有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重要的控制性枢纽——釜山隧洞工程。本诗题中的“釜山”当指此处。《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曾“北逐荤粥,合符釜山”。“釜山”是黄帝与各部族代表合符(结盟)之地,历代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摩崖石刻即是其中一类。如今,釜山山体遭到破坏,古老的摩崖石刻荡然无存,令“我”深感遗憾,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写道,秋风不时地翻动早已掩盖不住柿子的杮树叶子,红红的杮子更加显露出成熟的魅力,然而,这一切带给“我”的,并非魅人的诱惑,亦非收获的喜悦。何以故?次句交待原因,眼见惨惨的愁云在群山之间暗暗地聚积,令人高兴不起来。那么,意欲何为呢?第三句转,不说意欲何为,却说不欲何为:无心寻访山中古庙。何以这么无绪?结句点明原委,“怕伤一半釜山秋”,说是“怕伤”,其实“已伤”。为何而伤呢?从诗题中即可找到诗中所散发的“愁”与“伤”之根源:釜山的山体遭到破坏,崖刻不见了。崖刻,摩崖石刻之省称。
  开矿修路,凿山填湖,自是大规模基础建设过程中的平常事,给大自然带来的破坏,也如影随形。作者以此为题材,通过具体的事象写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忧思,取材立意,可圈可点。然此诗亦非无可改进之处,约摸有四点:一是用力太过,“岂”、“结”、“不”、“怕”,这些主观感受过于强烈的词语同时出现在短短的绝句之中,意伤刻露,而乏蕴藉之致;二是结构较为随意,四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待加强,如结句有力,但转句牵强;三是个别句子欠婉转,如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的连贯性成问题,有凑韵之嫌,结句“一半釜山秋”表意欠明朗;四是用词需进一步锤炼,如“岂”字略嫌生硬,等等。
  另外,关于“岳色”,宋朝时,山东泰安人石介有《岳色》一诗,是写泰山,诗曰:“春近满鲁分,雨馀堆汶河。浓云映不尽,残照射来多。高与天临县,闲临月上坡。特开西北户,爱此郁嵯峨。” 后人偶用比较古雅的“岳色”一词,来泛指山色。

特邀点评:莫真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