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每日好诗
山中一夜
作者: 蒋浩 2017年01月03日
风在狭长过道里徘徊,
像水桶碰触着井壁。
她说她来取我从海边带来的礼物:
装在拉杆箱里的一截波浪,
像焗过的假发。
她要把它戴上山顶,植进山脊,种满山坡。
窗外一片漆黑,也有风
一遍遍数落着长不高的灌木。
偶尔落下的山石,
像水桶里溅出的水滴,
又被注射进乱石丛生的谷底。
那里的昆虫舔着逼仄的星空,
怎样的风才能把浅斟低吟变成巍峨的道德律?
山更巍峨了,仿佛比白天多出一座,
相隔得如此之近,
窗像削壁上用额头碰出的一个个脚印。
墙上的裂纹,是波浪走过的路,
罅隙里长出了野蒺藜。
-❶-
点评
这首诗的取材并不复杂,诗的题目也已交代得很清楚,它和诗人现实的人生经历有关。换句话说,从素材上,诗的意图和一种文学自传有关。夜宿深山,心有所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中最受推重的文学仪式。现实中,肯定有这么一座山。夜宿的经历,也肯定真实发生过。有意思的是,诗人并没有特别告诉我们,这段经历究竟是在哪个具体的地方发生的。这种刻意的回避,当然是和诗的意图的设定有关。诗人并不想让我们在地点上浪费太多的精力,也抑或是担心我们会分神于具体的地理方位。所以,他几乎是故意地表明,地点固然重要,但发生在具体地点上的事情相比,夜宿本身涉及的事情更重要,更值得我们去探寻。也就是说,通过抹去事情发生的地点,诗人意在表明:事件本身才是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至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这首诗经过自传文体的自我设定,它要展示的重点是内心的感受。也不妨说,它是一首涉及隐秘的心理活动的精神自传的诗。抹去地点的意思,是突出这种精神自传的强度,及其可能的普遍性。“山中一夜”,从文学画面上讲,它涉及几个古老的存在母题:寂静。宇宙的寂静。对寂静的反观。这反观又强化了对生存中的孤独的自我意识。生命的原始场景:一个人面对群山时的心象。诗的开篇,“风”的意象出现。这其实是在突出寂静的含义。山中的“寂静”,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人生的喧嚣的一次巨大的屏蔽。“寂静”中动静,比如用心感受到的“风”的动静,恰恰预示了人和自然的融合的可能。“她”的出现,如果读者愿意的话,也可以顺着这一线索,把这首诗解读成一首爱情诗。完全可以。因为从素材的逻辑上看,这首诗的意图确实可能包含了对爱情之夜的心灵的纪念。山中的爱情,它激活的身体反应也可能更原始,更纯粹,也更奇异。比如“她”要把拉杆箱里的大海的“波浪”,变成感情的礼物。“她要把它戴上山顶,植进山脊,种满山坡”。这些举动,都演示了人的身体借助深山的屏障,对生命之美的回归。但我以为,在爱情诗的类型之下,这首诗更深邃的意图,意在追问生存和精神之间最深刻的伦理之美。下面这两句诗,“那里的昆虫舔着逼仄的星空,/怎样的风才能把浅斟低吟变成巍峨的道德律?”无意是对康德的名言的回应和致意:“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所以,这首诗的重点,按我的体会,诗人想完成的是一种生命精神的自我塑造。因为山中的爱情的纯粹的激发,诗人真实地意识到生命与自然宇宙之间的距离正在缩短。“山更巍峨了,仿佛比白天多出一座”。
不要小觑这距离的拉近。因为它背后涉及的人生的跋涉,比如我们从喧嚣的都市回到寂静的群山,这路途既是艰辛的,也曾相当漫长。
特邀点评:臧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