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2|回复: 0

在海淀教堂

发表于 2017-10-17 01:34: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每日好诗
在海淀教堂
作者: 王家铭 2017年02月14日



四月底,临近离职的一天,我在公司对面
白色、高大的教堂里,消磨了一整个下午。
二层礼堂明亮、宽阔,窗外白杨随风喧动,
北方干燥的天气遮蔽了我敏感的私心。
——我不确定自己是否用对了这些形容,
正如墙上摹画的圣经故事,不知用多少词语
才能让人理解混沌的含义。教会的公事人员,
一位阿姨,操着南方口音,试图让我
成为他们的一员。是啊,我有多久没有
参加过团契了。然而此刻我更关心这座
教堂的历史,它是如何耸立在这繁华的商区
建造它的人,是否已经死去,
谁在此经历了悲哀的青年时代,最后游进
老年的深海中。宁静与平安,这午后的阳光
均匀布满,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仿佛
声音的静电在神秘的语言里冲到了浪尖。
这也是一次散步,喝水的间隙我已经
坐到了教堂一楼。像是下了一个缓坡,
离春天与平原更近。枣红色的长桌里
也许是玫瑰经,我再一次不能确定文字并
无法把握内心。我知道的是,
生活的余音多珍贵,至少我无法独享
孤独和犹豫。至少我所经历的,
都不是层层叠叠的幻影,而是命运的羽迹
温柔地把我载浮。此刻,在海淀教堂,
我竟然感受到泪水,如同被古老的愿望
带回到孩童时。或归结了
从前恋爱的甜蜜,无修辞的秘密的痛苦。






点评

   拉金的《上教堂》已属当代英国诗歌中的名篇,我至今仍记得王佐良的译文:“说真的,虽然我不知道/ 这发霉臭的大仓库有多少价值,/我倒是喜欢在寂静中站在这里”。有别于拉金的讥诮和“降调”技巧,王家铭的这首《在海淀教堂》写一个“北漂”的青年诗人的岁月感受,其间伤感与温情并存,他寻求安慰、理解,经历了茫然和惶惑,而最终从内心里涌出了对他来说最珍贵的东西。
   诗一开始是一种不经意的调子,去教堂是“临近离职的一天”,这暗示了不稳定的生活和精神背景,去教堂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它就处在公司对面,因而他会去那里“消磨”。但这种消磨也不是无所事事,我们可以从“北方干燥的天气遮蔽了……”这一句中感受到他内心的潜流,他坦承他在混乱中寻求着什么,纵然一切都如“墙上摹画的圣经故事”一样难以确定其意义。但是启示仍无所不在,这座耸立于“繁华商区”的教堂本身就是无言的诉说;尤其是它的建筑历史本身,那些消失了的建造者,他们所经历的“悲哀的青年时代”和最后游进的“老年的深海”,都引起了他的好奇,或者说,引发了他对岁月和自身命运的沉思。正因为这样的内在经历,一切都在他的眼前和周围变了,他感受到“这午后的阳光/均匀布满,洗净了空气的尘埃”,甚至“仿佛声音的静电在神秘的语言里冲到了浪尖”。因而他会这样写道:“这也是一次散步,喝水的间隙我已经/坐到了教堂一楼。像是下了一个缓坡,/离春天与平原更近。”生命在不知不觉间经历着一种洗涤和升华。正因为这种精神的参与和分享,他又重拾对生命的爱,甚至“竟然感受到泪水”。这恰是对内心的开启。他像是经历了一场仪式,“如同被古老的愿望/带回到孩童时”,又象是“归结了/从前恋爱的甜蜜,无修辞的秘密的痛苦”,在对过去的了结中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与述川的风格有别,王家铭的风格如同他用的“缓坡”一词。但是他能让我们在他温和的语调和节奏中,一步步感受到诗的内在脉博的跳动,并领略到经验的不同层面和情感色调的转换。我也很赞赏这样的写作,不是抽象、孤立地书写自我,而是把自身置于与世界的“相遇”中,因为正是在这种“相遇”中,我们才得以观看自己、调整自己并重新找回自己。
特邀点评:王家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