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每日好诗
竹
作者: 东园 2016年12月30日
不为化龙登太清,只怜傍宅径阴成。每回来看尽欢去,空自流连着意行。
欲死还花因凤实,虽枯有节识人情。故应分付玉箫手,吹作生民寒苦声。
点评
此诗以《竹》为题,是较为纯粹的咏物诗。竹乃历代文人喜爱吟咏之物,求之总集,仅今人成乃凡编《历代咏竹诗丛》,即收录自上古无名氏《弹歌》以迄清末咏竹诗三千馀首,若非尽读之,试图判断一首咏竹诗是否有独创性,诚然是件困难的事情。
晋葛洪《神仙传·壶公》记载,汉代费长房从壶公学仙,辞归,“(长房)忧不得到家。公以一竹杖与之曰:‘但骑此得到家耳。’房骑竹杖辞去,忽如睡觉,已到家。……所骑竹杖弃葛陂中,视之,乃青龙耳。”原本是青龙化为竹杖送费长房返家,首联却赞眼前之竹,不愿化龙而升天空或仙境,只愿傍宅以成阴凉,予人可亲可近之感,颇富人情味。竹有情,人亦有意。颔联即写“我”对“竹”的眷念:每来观竹,必然尽欢,尽欢之后,仍旧徘徊不忍离去,以见对竹之深情密意。“我”所重者,仅仅竹之清阴乎?其实不尽然。颈联即赞竹之坚忍、高节与奉献精神,写足“流连”之原因。“欲死还花因凤实”,花,用作动词,开花的意思。竹子开花,一般预示着其生命期的结束。花后结实,称竹米,《庄子·秋水》记载,一种凤凰类瑞鸟叫做鹓雏,“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故称竹米为练实,或凤实、凤食。“虽枯有节识人情”,竹子中空,喻虚心之义;竹子有节,与节操双关。宋人徐庭筠《咏竹》诗云“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此句更进一步,说竹虽枯槁,仍然不改其“节”,且能“识人情”。借此逼出尾联:“故应分付玉箫手,吹作生民寒苦声。”对枯槁之竹寄予期待:既然至死不改节操,就当为生民吹奏出“寒苦”之声。既是对竹言,更是对人(玉箫手)言,弄箫之人,只有吹出民间疾苦之音,方不负竹之高节。前述种种都是铺垫,题旨至尾联始和盘托出,所谓卒章显志是也。
尝闻有人将律诗比作议论文,虽非的论,然持此以衡之,本诗首联亮明态度,颔联事实论证,颈联分析论证,尾联结论,似亦说得过去。且前七句的每句开头,均使用起连接作用的虚词,给人一气呵成之感,有“潜气内转”之效。若吹毛求疵,则颔联“每回来看尽欢去,空自流连着意行”,对仗似未免斧凿之痕。
特邀点评:莫真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