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3|回复: 2

安迪·沃霍尔镜头下的少女

发表于 2017-10-17 02:07: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每日好诗
安迪·沃霍尔镜头下的少女
作者: 李良辰 2016年11月09日


大厅空了,四周只剩下我们。
九张脸像九面镜子挂在墙上
映照出一个昏暗的环形空间,
我在里面漫步,像一匹马走入黄昏。

低头抽烟的鲍勃·迪伦
和面对镜头喝可乐的娄·里德
分别被安置在她的左和右;他们
对外部闯入的秩序从不在意。

只有她,察觉到我眼底的空虚。
隔着无法穿透的灰色,我们互看:
一对虚构的情人;我能想象她静止的
欲望,如同抚摸一件闪光的瓷器。

在她短暂而循环的凝视下
我变成一种静物——
尽管还能思想(只要我愿意)——
变成她闪动的世界里一小扇黑暗

半个世纪过去。我知道了
这位少女的名字。用于凝固流水的
摄影术,替每一位观看者保存了
这段持续四分钟的爱情,还有

她曾经耐心、甜蜜的试探:
眨动双眼,睁大,颤抖着
松开两片唇,又像蚌壳那样
收缩,轻快地咽下缄默。

这无声的对白与光……
来自于1964年的美的震颤。
注视之中,我感受到了引诱;
即使时间巨大的发条在天空拧紧

我无法就此离去,既然
辨认出她的美属于永恒;
我也无法靠得更近:她永恒的
美本身,就是一种拒绝——

在离去和靠近之间,长久地
我伫立在那道凝视产生的留白里。



点评:
  这首诗非常精细和清晰地刻写了作者的一次强烈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高峰体验我们都不陌生,但是如何将它用诗歌——用另一种艺术形式——将它准确地传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方面,这首诗提供了一个很出色的范例。作者很明敏地选择了运用叙述手法,在语言中重构和再现出一个空间,仿佛邀请读者站在他曾站立的位置。他让我们看到他在这段少女影像前面曾陷入的轻微幻觉:不是他在凝视影像中的少女,而是少女在凝视着他,并由于少女的动情表现,也由于他作为观影者恰巧站在了少女动情对象的空间位置,使他感到爱情的晕眩。

  尤为精彩的一笔是“半个世纪过去”一句,围绕着它,是三种时间的彼此重叠:影像本身的自然时间,(陷入爱情幻觉的)“我”的心理时间,影像诞生后经历的历史时间。短暂的爱情幻觉消逝后,仿佛半生已过去。这种时间的重叠,就像是电影蒙太奇的叠化镜头,与诗中写到的影像艺术作品形成有趣的对话。

  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觉得这首诗也许可以结束在倒数第二节。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出一种诗歌最重要的美德,即语言的耐心,比如你可以发现,作者使用比喻相当慎重,而所用的两三个比喻都因为贴切而格外有力。与之相比,很多诗也许表面上不缺乏想象力,却因为修辞的浮泛或散乱,乃至废名所说的“文生情”的惯习,而无法从语言的黏土中最终抟塑出一件闪光的瓷器。
特邀点评:冷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7 18:50:10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8 07:02:52 | 查看全部
非常感谢联西老师光临指导本帖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