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每日好诗
安迪·沃霍尔镜头下的少女
作者: 李良辰 2016年11月09日
大厅空了,四周只剩下我们。
九张脸像九面镜子挂在墙上
映照出一个昏暗的环形空间,
我在里面漫步,像一匹马走入黄昏。
低头抽烟的鲍勃·迪伦
和面对镜头喝可乐的娄·里德
分别被安置在她的左和右;他们
对外部闯入的秩序从不在意。
只有她,察觉到我眼底的空虚。
隔着无法穿透的灰色,我们互看:
一对虚构的情人;我能想象她静止的
欲望,如同抚摸一件闪光的瓷器。
在她短暂而循环的凝视下
我变成一种静物——
尽管还能思想(只要我愿意)——
变成她闪动的世界里一小扇黑暗
半个世纪过去。我知道了
这位少女的名字。用于凝固流水的
摄影术,替每一位观看者保存了
这段持续四分钟的爱情,还有
她曾经耐心、甜蜜的试探:
眨动双眼,睁大,颤抖着
松开两片唇,又像蚌壳那样
收缩,轻快地咽下缄默。
这无声的对白与光……
来自于1964年的美的震颤。
注视之中,我感受到了引诱;
即使时间巨大的发条在天空拧紧
我无法就此离去,既然
辨认出她的美属于永恒;
我也无法靠得更近:她永恒的
美本身,就是一种拒绝——
在离去和靠近之间,长久地
我伫立在那道凝视产生的留白里。
点评:
这首诗非常精细和清晰地刻写了作者的一次强烈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高峰体验我们都不陌生,但是如何将它用诗歌——用另一种艺术形式——将它准确地传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方面,这首诗提供了一个很出色的范例。作者很明敏地选择了运用叙述手法,在语言中重构和再现出一个空间,仿佛邀请读者站在他曾站立的位置。他让我们看到他在这段少女影像前面曾陷入的轻微幻觉:不是他在凝视影像中的少女,而是少女在凝视着他,并由于少女的动情表现,也由于他作为观影者恰巧站在了少女动情对象的空间位置,使他感到爱情的晕眩。
尤为精彩的一笔是“半个世纪过去”一句,围绕着它,是三种时间的彼此重叠:影像本身的自然时间,(陷入爱情幻觉的)“我”的心理时间,影像诞生后经历的历史时间。短暂的爱情幻觉消逝后,仿佛半生已过去。这种时间的重叠,就像是电影蒙太奇的叠化镜头,与诗中写到的影像艺术作品形成有趣的对话。
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觉得这首诗也许可以结束在倒数第二节。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出一种诗歌最重要的美德,即语言的耐心,比如你可以发现,作者使用比喻相当慎重,而所用的两三个比喻都因为贴切而格外有力。与之相比,很多诗也许表面上不缺乏想象力,却因为修辞的浮泛或散乱,乃至废名所说的“文生情”的惯习,而无法从语言的黏土中最终抟塑出一件闪光的瓷器。
特邀点评:冷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