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福建石油分公司 何银基
过去,规模较大的宅第、祠堂的大门、内门、后门、中堂等处都有楹联。这些楹联多以家族渊源、祈祝祥瑞、借物抒情、规范品德、激励功业、闲情逸致等内容为多,不仅起着祈祥祝福、启迪后人、传递情感、陶冶情操的作用,而且装饰环境,烘托气氛,为建筑物充实了文化内涵。
福建的居民许多是在衣冠南度时,由中原迁徙过来的,他们在这里落地生根,繁衍子孙,但没有忘记自己的原始聚居地和祖德。闽南特别是莆田的传统宅第的门联都赫然写着原始聚居地和祖先的功德。如“颍水家声大,XX世泽长”等,上联说的是本支家族原始聚居地和祖德,下联说的是始迁祖某某人。这样的门联仿佛让人看到,在遥远的过去,在兵荒马乱之中,一对壮年男女,他们在逃难的路上,辗转奔波,走走停停,寻寻觅觅,突然发现一条清澈的溪水从脚边流过,溪流两边是平坦而荒芜的土地,就是这里了,终于停下了脚步。然后,这里就出现了一间茅屋;然后,又出现了一栋土木结构的房子;再然后,越来越多的房子逐步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村庄。虽然安居乐业了,但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于是把祖先的姓氏、名人故事、先贤哲言等浓缩为两句话,镶嵌在自家门联上,成为子孙后代的精神向往。
在农耕社会里,人们追求的是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存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曾国藩曾说:“古来世家久长者,男子需讲耕读二事,女子需讲求纺绩酒食二事。”于是,“忠厚持家久,诗书继世长”成了许多宅第传承家风的门联。坐落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的振成楼是龙岩永定客家土楼的代表之一,振成楼主人林逊之不仅是一位商人,还是一位清末秀才,学问渊博,为人厚道,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同孙中山等有交往,晚年隐退乡间,潜心作诗书画。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深得邻里乡亲敬重。他在楼内精心撰写的许多楹联也体现着耕读为本,勤俭持家的理念。如“德门仁里忠和孝,兴家立业读与耕”;“裕后勤和俭,兴家读与耕”;“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等。
在传统文化熏染的农耕社会,人们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古人历来把治国安邦与治家相提并论,所以,训诫子弟立身处世行为规范的楹联是宅第联的主要内容之一。许多门联上往往都写着:“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在这里,我们看到品质和德行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种训诫,更是一种希望。“无狂放气,无道学气,无名士风流气,方称儒者;有诵读声,有纺织声,有小儿啼哭声,才算人家。”此联以俗中见雅的手法,道出了儒者的礼仪之风,描绘了美好的农家景象。在福州仓山区螺州古镇的陈氏宗祠里,有清代刑部尚书陈若霖所撰的一副家训联:“常存厚道以培家运,勿因小愤而失至亲。” 今天读来也觉得颇有见地。
家国情怀,也是许多宅第楹联的主要内容。最典型的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刚正不阿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爱国情操的生动体现,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仅为官的讲家国情怀,就是一介草民也讲家国情怀,龙岩永定的振成楼里,“振刷精神担当宇轴,成些事业垂裕后昆”;“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振纲立纪,成德达材”等,身居乡野,心怀天下,强烈的家国情怀赫然在目,令人感佩不已。
宅第联是传承家风的重要方式,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在,人们从乡村涌进城市,高楼大厦里已经看不见传承家风的楹联了。大多数人历尽千辛万苦,想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房子、车子、票子之类的物质财富,让子孙后代坐享其成,养尊处优;还有不少人想给孩子留下自己认为能够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人脉,好让孩子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事实证明,物质和关系都不能长久,有了好家风才会有好儿女,儿女有了好的人格,才会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社会是大家,家庭是社会大家庭的细胞,只有每一个小家都风正气顺,去浸润道德土壤、净化社会风气,整个大家才能有满满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