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603|回复: 0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学普及成就综述

发表于 2017-10-17 20:57: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当中国科技正经历从“跟踪模仿”到“原始创新”的嬗变之时,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是体制机制改革,更是科学精神与文化的塑造。

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要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同时也意味着要以全球视野、新时代的特征,对科学精神与方法进行准确理解与重新诠释。

唯有一流的科普工作,才会形成一流的科技软实力,才能真正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进而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为此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不可偏废。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科普工作坚持不懈,我国科普工作兼程并进,社会科普热情持续高涨,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科普这门从“科学民工”向“科学大师”转变的必修课,已然渗透到每个人的思维里,让更多的民众体味到科学的乐趣,触摸到科普的温度。

创作蓬勃 平台崛起

迎来科学“大爆炸”

去年9月9日,习近平来到北京市八一中学,走进科普实验室,同正在研制科普小卫星的老师和学生们交流,叮嘱同学们小卫星发射时要记得告诉他。卫星发射前,科普小卫星研制团队的学生们给总书记写信,报告了小卫星即将发射的消息。八一学校学生设计研制的小卫星是我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去年12月28日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准确入轨,发回信标信号。习近平随即给该校科普小卫星研制团队的学生回信。他在信中勉励同学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这颗小卫星如同启明星般发挥着领航作用,不断激发大众科学探索的热情。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展览馆的参观人流络绎不绝。“砥砺奋进的五年”展览正在进行,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实物、模型、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科技是展览的核心要素之一。港珠澳大桥模型、“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模型、“神威”超级计算机、“蛟龙号”……丰富多彩的展品和互动体验项目,真实再现了我国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无论是八旬老者还是少年学生,都表现了浓厚兴趣,仔细观摩,聆听讲解,感慨着中国科技之强大。

神州大地上,科学正流行。近五年,线上有一大批科普内容创作者和平台崛起,其中有“科普国家队”的诸多成员,包括“科学大院”“中科院物理所”“科普中国”等,也有果壳网、36氪等科技类媒体,以及广受欢迎的“博物君”“毕导”等个人科普“大V”。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发展,信息快速传播,在各个科学大事件上,公众都能得到来自权威专业人士的第一时间解读。

线上科普热闹纷呈,线下科普活动同样如火如荼。TED式的主题演讲、博物馆、动物园、展览馆、科普旅游……孩子喜欢,家长支持,潜移默化中大人小孩都以科学的视角重新看待这个世界。

每年5月下旬举办的中科院公众开放日已经走过13个年头,一到此时百余院所开门迎客,以科学之名履行着春天里不变的约定。今年公众科学日的主题为“探索塑造未来”,全面展示了中科院近年来尤其是“率先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做出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中科院物理所品尝分子料理、在自动化所看机器人、在国家天文台望星星,“周末约中科院”已成为新流行。

形式丰富 渠道多元

形成科学“大传播”

时针指向零点,河北廊坊大厂影视小镇的录影棚依然灯火通明。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科学院联手打造的科学综艺节目《机智过人》正在紧张录制。嘉宾席上的姚期智院士不见丝毫疲态,依然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点评着台上的项目。这也是他的首次“触电”。

尽管已是七旬高龄,且工作异常繁忙,姚期智依然愿意尽可能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节目的制作,希望通过媒体让大众了解真正的科学和科学家。

《中国科学报》 (2017-10-17 第1版 要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