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2|回复: 2

七绝 城中

发表于 2017-10-18 20:51:5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每日好诗
七绝 城中
作者: 詹海林 2016年09月18日


自别田园客异乡,已无寸土种黄粱。

阳台幸有数盆绿,白色韭花生暗香。





点评:



明代万历年间的才女冯小青有诗曰:“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不久郁郁而亡,年仅十八岁。这则记录在张潮《虞初新志》等书中的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优秀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感动读者,在于作品提供了很强的“代入感”,吸引读者参与“再创作”,甚至令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命运感同身受。于诗而言,叙写一己之事,抒发一人之情,必为“人人心中有”之情事,方能动人。

这首诗题曰《城中》,从“别田园”、“无寸土”诸语来看,作者显系离开农村,长期在城市生活;而有阳台种花种菜的雅兴,大概生活品位与生活境遇都不太差。首句直说离开家乡的田园进入城市,次句承前强调,在城市生活,再也没有可供种植黄粱的土地了。一“自”,一“已”,紧密勾连。第三句笔锋一转,幸亏还有阳台,阳台上还能种植花草,是为蓄势、顿挫;结句顺势说阳台上韭菜开花,散发出微微的香气,关合首句记忆中的“田园”。全诗自然流转,虚实相间,色彩纷呈。

诗用赋体,写寄居城市,仍能时嗅韭花之微香,聊以慰藉淡淡的乡思,此外似乎别无深意可言。倘进一步品味,则“黄粱”可双关“黄粱梦”,似是赋中有比。“已无寸土种黄粱”,也许寄寓了人到中年,壮志消沉而事业平平的怅惘之情。如此,则阳台之韭花,亦非仅仅寄情之微物。不过,诗中情愫,一点点怅惘而已,绝不悲伤,合于“温柔敦厚”之旨。

清人谭献说词,有“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之语,我们读这首诗,当然也可以作如是观。这正体现出优秀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代入感”,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来说,是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在起作用。(特邀点评人:莫真宝)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9 17:23:38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20:12:26 | 查看全部
非常感谢联西老师光临指导本帖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