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6|回复: 2

一条大河波浪宽”(名师谈艺)

发表于 2017-10-20 06:26: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条大河波浪宽”(名师谈艺)
2017-10-20 00:00
乔 羽
  歌词艺术最见功力的是语言, 语言的本质是对生活的洞察和把握。始终与时代的最强音、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是中国歌词界的骄傲,也是最优良的传统
  
  世界上大概没有一个不唱歌的民族。在诸多艺术形式中,与时代关系最直接、最密切,而且反映最迅速的,大概就属歌曲了。我们经历过民族危亡的灾难,我们进行过义无反顾的战斗,我们拥有胜利的喜悦,也肩负历史的重任,所有这一切都在我们的歌曲中得到了表现——中国歌词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时代的最强音、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是中国歌词界的骄傲,也是中国歌词艺术最优良的传统。
  歌词来自民间,最初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发展。今天人们所说的歌词,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产生的,李叔同、刘半农、刘大白等人以先行者的姿态,出现在当时的歌坛上。至上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大批抗战歌曲有如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成为铿锵有力的战鼓和号角。大量文艺工作者参加革命战争,深入到广大农村,使自己的创作基础更为巩固。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是这一时期歌词创作的特色,代表作品如《七枝花》《南泥湾》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词作家、作曲家为新中国的诞生欢欣鼓舞,他们把人民群众翻身解放的喜悦写进了歌曲,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第四次创作高潮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艺术家带来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歌词艺术最见功力的是语言,好歌词一定是活生生的语言写成的,语言的本质是对生活的洞察和把握。许多作者为提高歌词的文学性颇下了一番功夫,其志可嘉也确有成效,但我认为来自书面的精致辞藻多了,来自生活的水灵灵语言少了。我素来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食、高堂华屋,它就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就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说到底,写歌词要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没有真切体会是写不出好歌词的。
  歌词同时还是听觉艺术,这就要求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简短的文字一旦与音乐结合,便如得水之鱼跳跃于江河湖海之上。我主张歌词创作不能广种薄收,而要厚积薄发。由于简短,歌词最容易写,从业者众;由于简短,歌词也最不容易写好,不足百字却要创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这需要花很多的心血并且具备很深的功力才能实现,包括对大千世界独特观察的能力、对生活形象的剥啄和塑造的本领,以及对音乐律动和节奏的感觉、悟性等等。
  比如《我的祖国》这首歌,是为电影《上甘岭》谱写的主题曲,当时时间紧、任务重,我把自己第一次见到长江的体验写进了歌曲。在北方住惯了的我第一眼见到长江,觉得世界的颜色都变了!那么大的河,那么绿的水,我兴奋极了,河岸边大片的水稻飘着香气,还有那通往大河的小河汊星罗棋布,河面上的船儿扬着白帆……于是有了“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我把这个印象写了出来,觉得正是这样的细节表现了祖国的风土人情、祖国的伟大,新鲜、强烈!“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如果我不从生活实感出发,不从感动我的地方入手,很可能就写成最一般化的作品了。最后我把这首歌取名为“一条大河”而不是“万里长江”,也是因为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河,说起这条河流,自然就唤起了人们各自心中的情感。
  “心要巍峨,水要澄澈,春要耕耘,秋要收获;花草树木要风调雨顺,百姓人家要安乐祥和。”今天,我们生逢盛世,置身于一个民族精神昂扬奋发的新时代、一个努力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大时代,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新课题。愿我们用歌声为伟大的人民塑像,用歌声鼓舞中国人民创造新时代的新史诗!
  (本报记者任飞帆笔录整理,观看乔羽接受本次采访的视频,请扫文末二维码)
  
  乔羽,生于1927年,山东省济宁人,词作家、剧作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1946年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学习,曾担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作品:歌词《我的祖国》《难忘今宵》《让我们荡起双桨》,剧本《刘三姐》《果园姐妹》《红孩子》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21:30:4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21 11:49:35 | 查看全部
感谢乔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