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24 08:49:37
|
查看全部
“从物质脱贫到精神脱贫,他们获得了真正的自尊”
影片中,退伍军人杨英俊(王学圻饰)拒绝戴上贫困户的帽子,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面对贫困现状,村民虽心态各异,但对于改变命运的期盼却时刻共鸣,追求生活脱贫的过程中,更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脱贫。
走访了那么多贫困户,最让苗月感动的,是村民们对土地那份骨子里的热爱。
苗月在十八洞村走访的第一户人家,就是杨英俊的生活原型。“我听男主人讲他的经历,真的非常感动。他原来是一个军人,复员时恰逢80年代包产到户政策,他们家也分到了一份土地。因为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他一直辛勤耕作了30年。”现在,“杨英俊”老了,家里还有智障的孙女,如何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苗月表示,“精准扶贫帮助他们维护了生命的尊严和对土地的敬意。他们坚守着土地,有着精神的自尊,但因为现实情况,物质生活与精神自尊不匹配。国家的精准扶贫,让他的生命质量获得很大的提升,获得了真正的自尊。”对于这样令人赞叹的国家成就,对于这样的伟大事业,苗月表示自己“以特别真诚的创作态度做这个片子,再怎么苦和累也心甘情愿”。
主演王学圻同样对精神扶贫深有感触,“杨英俊是被识别为贫困户的退伍老兵,但他凭借着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不畏艰难,带领村民打赢扶贫攻坚战。扶贫先要扶的就是精气神。”

“主旋律题材也能拍成高纬度艺术大片”
红色土壤、绿色梯田、蓝布衣装,辅以湘西乡音、苗歌苗鼓,使得《十八洞村》具有了独特的美感。《十八洞村》对自然和社会景观的忠实纪录,还原了地区原有的光影色泽,令人着迷。
《十八洞村》上映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在该片首映式上表示,“作为一部真实反映中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电影作品,《十八洞村》不仅具有推陈出新的现实主义主题,同时还兼具较高的艺术品质,是一部能感动时代、留给历史的佳片。”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表示,“在现实主义的基石之上,影片题旨触及中国传统农民的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生发出充沛的人文主义情怀。”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说,“以心立志,以言立身,以情立行,他们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用双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与超越。”
对于如何能把主旋律片拍成了艺术电影,苗月坦言,不论是主旋律题材还是商业题材,既然是拍电影,就一定要尊重电影的创作规律,要说好故事,遵循电影的高标准制作水准。苗月坦言“精准扶贫”给了她实施拍摄的方法论,为了使《十八洞村》区别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团队在创作过程中把思想根植于故事与人物,“精准”的设计主题主线,用好看的故事、人物带动令人深思的主题思想,让观众在主旋律的弘扬过程中产生共鸣。
“如果不是拍电影,我可能永远也没这个机会走进这个村,了解他们过往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我觉得我们偏远地区的人民是挺不容易的。”苗月认为,通过拍摄《十八洞村》,能让更多人更形象地了解精准扶贫的意义。她坦言,“能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中,记录并书写中国的‘脱贫奇迹’,这就是我的初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