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24 09:33:42
|
查看全部
想不花钱改进绩效?这不是痴人说梦
数十年的研究证实,许多心理因素能够使生产力、工作满意度和绩效在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得到显著增长。
培养目标感
首先要培养一种目标感。人们可以将他们所做的事情视为一份工作,能提供满足温饱的食物,或是一份事业,能助你爬到职业阶梯的顶端,或是一种精神需求,能获得比个人利益更重要的东西。
制定目标
调节绩效的第二个有力工具就是制定目标。制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够唤醒员工的个人竞争力,进而提升个人绩效及组织绩效。
赞美式反馈
企业领导委员会的研究表明,对于员工优势的正式赞赏能够比关注员工的弱点提升高达10%的绩效。在员工表现消极时,适当的赞美可以激励员工继续努力,重拾工作热情。
利用教练技术
应用教练技术,利用谈话协调指令和动作,管理者需要在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见解中掌握好平衡。谈话应聚焦于理想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这一解决方案。
实现差异化
强制分配系统——每一绩效等级的员工都收到固定比重的奖励——会在一年以后就失去有效性,保持持续的差异化才会长久有效。
你的绩效考核对症下药了吗?
对于HR经理来说,他们的工作重点在于厘清企业发展的生命阶段,选择最合适而不一定是最科学的绩效管理模式。
初创期企业:低标准,严要求
此阶段的绩效考核建议以任务考核为主,量化考核为辅;考核的执行中建议采取低标准、严要求,即必须树立考核的严肃性,甚至这一时期的考核往往带有管理者的独断色彩;考核内容也应聚焦到公司经营发展最核心的领域,不要随意发散。
快速成长期企业:兼顾标准化与灵活性
快速成长期的企业业务规模、人员规模都迅速扩大,专业化分工加强,各岗位工作内容相对固定。因此需服务于企业战略;自上而下分解指标。
成熟期企业:打破官僚体制束缚
打破官僚体制束缚;关注各项考核指标的平衡;变考核为激励。
三步打造绩效支持系统
学习与发展人员可以从三方面设计组织中的绩效支持系统:
跳出“专业的盒子”
培训到绩效的“转变”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在学习与发展管理者具体的行为层面。
提升内部绩效咨询能力
学习与发展人员需要具备必要的业务知识和咨询技能,同时要学会与内部客户进行沟通和协作,并具备必要的影响他人和事件进程的能力。这些素质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学习和提升。
构建完整的绩效支持系统
对客户的需求进行诊断和分析,确认绩效差距产生的因素后,接下来,内部绩效咨询顾问需要提出解决绩效差距的具体措施,即构建完整的绩效支持系统。
绩效改进实战篇
讲了这些多,绩效改进如何落地呢?让我们看看这些企业是如何做的。
Adobe是如何化解绩效考核的大麻烦
2012年年初,莫里斯开始对员工排名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取而代之的方式叫做“Check In”(“核查”)模式,这是一种更为频繁却非正式的绩效谈话,核心在于解构从前那种呆板的评级方式和年度反馈报告的架构,用以支持季度、月度、甚至每天的绩效谈话。
2015年年初,Adobe公司将进行“Check In”模式的第三轮实施。莫里斯说这套模式正准备大干一场:“现在员工们比以往更加清楚自己的绩效表现。”
将绩效谈话融入日常会谈
在Adobe,每周都有关于业务话题的一对一会议,而“Check In”绩效谈话也成为会谈的组成之一。
盘点关键人才,鞭策低绩效员工
对于公司中哪些人是关键人才有着整体把握。这并非完全根据他们的职位等级和绩效表现决定,而是依据一直以来从上至下的绩效谈话而定,从经理、总监、副总裁,直至高级副总裁都会进行绩效谈话,这也俨然成为了与CEO对话的一部分。
持续改进并推广
Adobe公司锐意进取,根据获得的反馈,还在持续改进其“Check In”模式。盖茨表示HR团队不断地将有用的工具和资源加入员工资源中心,以便管理人员在组织开展“Check In”模式的绩效谈话时可以使用。
TCL的“DO”与“度”
TCL大学的绩效改进,从“DO”与“度”的角度,做了全新的诠释:一是“DO”,绩效改进一定要在企业里面真实地干;二是“度”,可衡量、可度量。

“DO”前有“度” 抓住绩效改进
TCL认为,绩效改进是道、是法、是术、是器:道以明向,以绩效为道,倡导高绩效文化;法以立本,建章立制,为业绩付薪,以能力定酬;术以立策,以绩效改进为术,统一共同语言;器以成事,以绩效改进技术为可衡量的器。
业务需求、绩效痛点和培训响应,是TCL决定进行绩效改进的三个重要原因。
DO前需要考虑的就是准备度。业务部门有非常急迫的需求,对我们也有充分的信任,但是绩效改进究竟能否做、如何做?我们自己也要做出评估。

“DO”中有“度” 着眼效度、深度和精度
绩效改进的核心四要素是RSVP,即Focus on Results or Outcomes(结果)、Take a Systemic View(系统化)、Add Value(附加价值)和Work in Partnership(协作),着眼于效度、深度、精度三方面开展工作。
“DO”后有“度” 反思并前行
DO后,是TCL关于绩效改进的反思——看见了、连接了、加速了,才能助力组织在未来的路上蓄力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