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年,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原油田采油二厂新疆项目部组织的“走基层、访万家”活动。在与外闯市场员工零距离、面对面交流互动中,一对在疆工作的外闯市场夫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夫妻二人相约在塔河边,用中原人特有的勤奋与执着默默无闻、扎根西北边陲的感人故事,深深地打动着我,而为之动容。
塔河之畔再聚首
耿文东,故事的男主人公,今年48岁,进疆前是中原油田采油二厂采油管理一区的一名从事基层管理的“老政工”。2016年6月,为了积极应对石油行业的“寒冬期”,采油二厂动员全厂基层员工报名前往千里之外的西北油田采油三厂从事采油外包业务。听到消息的耿文东,不顾亲戚朋友的反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南疆的列车。他说,围绕油田发展大局,大家都在行动,作为一名基层的共产党员,我有责任和义务给周围的员工带个头。
杨汉征,故事的女主人公,今年46岁,多次荣获油田和单位“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单位技术比武好成绩,是供热管理处基层的一名业务骨干。2016年春节前夕,供热管理处招聘部分锅炉操作工服务内蒙一个项目部。得到此消息的杨汉征踊跃报名,最终踏上了飞往内蒙的列车。
丈夫在新疆,妻子在内蒙,难免有相思之苦。耿文东约妻子到供热管理处在新疆西北油田采油二厂的服务站工作,杨汉征“夫唱妇随”爽快地答应了。今年6月,夫妻二人终于相聚在南疆的塔河边。
虽同在塔河边,两个采油厂相距不过25公里,夫妻二人却一个月也见不了一次面,三班两倒的上班机制让他夫妻二人都一心扑在工作中,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跑几十公里去看爱人一眼。但是夫妻二人觉得,见不了面心里也是踏实的,毕竟较以前来说。距离更近了,心也更近了,比那些相隔几千公里的夫妻,他们还是幸福的。
吃“苦”不言苦
第一次站在南疆的土地上,一切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看惯了一望无际的盐碱地,见过几次汹涌奔来的沙尘暴,经历了大半年蚊叮虫咬的感受,还有那空气里弥漫着或多或少的硫化氢气味,夫妻二人感受到了西北油田特殊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气息。然而最让耿文东感到不适应的还是西北油田采油厂“巡线”的工作模式,背着近10公斤的“空呼”,每天小跑巡完两遍20多口井,行程足迹十五六公里,及时准确上报生产井的各项参数,对于年近半百一直从事政工工作的耿文东来说,确实倍感压力、身心俱疲。但经过一个月的磨炼,耿文东居然掌握了这种快节奏的工作模式。后来,无论是“借到”西北油田采油三厂“帮忙”,还是到计转站倒班,耿文东都是干的“风生水起”、游刃有余。
杨汉征外表看似一名弱女子,但是干起工作来却是巾帼不让须眉,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天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面对人生地不熟的西北油田,她坚持每天走5公里到工作单位,风雨无阻,无怨无悔,难怪身边的同事都夸奖她是来自中原的“女铁人”。
深爱这片沃土
耿文东夫妻二人育有一个女儿,去年考上了云南昆明的一所大学。夫妻双方父母都是年过七、八旬的耄耋老人了,但老人们精神矍铄,深明大义,对他俩外闯市场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夫妻、女儿、老人,一年聚在一起的时候少之又少,因为大家休假的日子经常不在一个“频道上”。虽然聚少离多,但通过手机视频和煲电话粥,全家也是以这样的一种特殊方式经常聚会在一起其乐融融。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为了给油田建设添砖加瓦和更好的家庭美好未来,夫妻在工作中吃了多少苦头都不会向对方诉说,有的只是相互鼓励、相互加油。他们二人常说,保证安全做好乙方,提高质量服务甲方是咱们生存奋战在西部市场的基本保障。只有甲方强大了,我们才有会有更加广阔的外闯市场环境,只有油田越来越强大了,我们一个个的小家庭才会更加有奔头。
一年之中,夫妻二人在西北南疆工作生活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在中原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如今,他们也渐渐习惯了在南疆的每一天,像其他奋战在这里的中原将士一样,已深深爱上了这里的土地,已把塔河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中原油田 王远程 李树才 丰再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