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13|回复: 0

[2010年劳模展示] “家”的追求---记中国石油吉林油田新木采油厂15号井组班长杜海峰

发表于 2010-5-24 09:26:5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裤子挽到膝盖上,两腿泥水,一双泥手。紫色的脸膛上溅有三五个泥点,红色的工服上画满了“地图”。连续几天的阴雨,通往井组的路沟满壕平,陆地的交通工具一律作废,进出井组只能靠“11路”,把一个帅哥折磨得如此“狼狈”!

  眼前的这个“泥人”就是中国石油优秀共产党员、吉林油田公司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杜海峰。

  这是我见到杜海峰的第一眼印象。

  离不开“家”的采油工

  杜海峰是新木采油厂采油5队15号井组的班长。采油5队是吉林油田的标杆队,是中国石油的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说起杜海峰,标杆队的党支部书记充满了自豪:“再下几天雨,他的‘家’也没事,他的18个‘孩子’也不会生病,平时保养得好,他自己放心,我们队里更放心。”采油工习惯把自己的井组叫家,把自己管的油井叫孩子,杜海峰也这么叫,队干部也这么叫。

  今年34岁的杜海峰,1995年走出油田技校大门,穿上崭新的采油工服,来到采油5队这个新家。他是一个拿“家”为重的人。这一点,很像他的父亲。父亲是吉林油田创业时期的老石油,他把车队和驾驶室当成自己的家。从杜海峰记事时起,很少能和父亲一起吃饭。早上没等他起来,父亲已经提前上班了,晚上很晚才回来。父亲从34岁时起,连续7年成为吉林油田的劳模。虽然父亲积劳成疾过早的去世了,但从父亲那里,他学到了应该怎样做人;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事;明白了石油人“爱岗如家”的真谛。他喜欢抽油机风雨不误、贵在坚持的性格;他喜欢值班房“纳川入海”、坚守职责的胸怀;他喜欢井场“石油滚滚流、心里乐开花”的感觉—这就是他的家,他离不开这个家。

  每天从早到晚,他跟在师傅后面围着油井转,从油井的日常维护到抽油机的工作原理,从地上到地下,不懂的就问,不会的就学。采油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两个月后,这个新徒工就成了采油队样样工作拿得起放得下的“老人儿”。

  转眼间就到了1996年春节,从小到大一直在家里和亲人一起过年的杜海峰,第一次尝到了一个人在大野地里过年的滋味。这里没有亲人团聚的祝福;没有油田驻地节日的灯火;没有春晚热闹的场面;没有和弟弟一起放鞭炮的欢乐。有的只是“没雕大侠”和孤零零的小站;有的只是排排阀门和条条管线;有的只是孤家寡人“风萧萧兮松水寒”的悲壮。他想了很多,父亲去世了,团圆之夜,家里只有母亲和弟弟,此刻他们在家做啥呢?他实在是想不下去了,在家家户户正要燃放鞭炮的时候,他背起包冲出门外。他一口气巡了10多口井,给每口油井挨个“拜年”。值得他自豪和欣慰的是,在巡井中,他及时处理了一口问题井,保证了油井的正常生产,避免了油井停产事故。刚刚20岁的小男子汉让队领导“刮目相看”。

  找不到家的男人

  杜海峰的性格似乎有点怪:性格内向,却诙谐幽默;喜欢静,却“谈静色变”;滴酒不沾却“哥们铁,喝出血”;喜欢吃方便面,却见到方便面就有“大海的感觉”;“纯爷们”,却几次“夜半哭声到井房”;喜爱家,却让爱人“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2001年10月,令队领导“刮目相看”的杜海峰,被委以重任,成为15号井组的“最高长官”。15号井组位于松原市远郊一个叫“达里巴”的“没人搭理”的地方。

  远看荒野一片,近看荒草散乱。眼前这个新家,一幅破旧的画面。织女不在,只有牛郎“自己挑水自己浇园”。“美容”小院,他推来人家翻新遗弃的地砖,让小站穿上新衣;平整井场,“一把铁锹闹革命”,让一个个井场“规格化”;“一台摩托闯天下”,换来18口油水井高产稳产无事故。

  自打来到这个井组,他就把这里当成了家,为家里干活,当然要尽心尽力。在油井管理中,他从细微处入手,精心呵护每一口井。他逐渐明白了作为采油工真正的职责:由看护型向标准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地面向地下转变,用自己精湛的技术,不断解决管理油水井遇到的各种难题,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是新时代采油工的必须。

  他综合分析各个油水井地下层位、产量、地质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按照管理难度把18口井划分成三个层次,做到心中有数,眼里有活,手上有功夫。他根据日常资料录取情况和日常管理经验,有预见性的对油水井采取快速反应,找准提前量和时间差,使18口井始终保持稳产高产,达到时率、产油率、设备有效率“三提高”。他还把井上各种设备也划分为三个层次,对设备按时进行保养,不漏一个保养点,不漏一颗螺丝,不漏一个设备,保证设备的润滑完好率时刻达到100%。

  人有疑难杂症,井也有。对不正常的油井,他带着方便面蹲在井场,一观察就是几天。他在听声音,他在看表象,他在琢磨“为什么哪?”

  2004年7月,连续下了几天的大雨。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突然高压线接地,造成达里巴地区停电,一片漆黑的达里巴真正成了没人“搭理”的地方。井组18口井集体“罢工”!

  值班房里,杜海峰急得满屋转,不来电,一切玩不转。来电时已经是半夜12点多了,他赶忙带好工具赶到井场。风在刮,雨在下。风雨中,一个个抽油机重新转动起来。在开到最后一口井时,他突然发现电机声音和以前不一样,他马上停机检查。检查地面各个部位没有查到原因,又经过开井、停井反复验证,他判断是毛病出在“杆脱”上。他“风雨夜归人”返回井组取工具,又顶风冒雨返回井场开始对杆操作。风雨中,穿着雨衣干活不方便,他干脆脱掉雨衣。他只要给队里打个电话,马上就会有人来帮他处理。“我自己能办到的事,从来不求别人”,他的性格和“小沈阳”相同!他借助方卡子的威力,既解决了帮手问题,又保证了自身安全。一个小时过去了,当方卡子一点点旋转着靠近井口时,他感觉到脱离的光杆已经对接上了。他长出了一口气,又一口“非典”井被征服了!虽然自己此刻的“落汤鸡”形象不雅,但一种自豪和自信由然而生。

  如果说承包井组是“单干户”,那么,几个“单干户”联合起来就是“互助组”。井上有很多活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大家的配合协作,不论是那个井组,距离他有多远,只要有了难题,一个电话,他骑上自己的“专车”不误分秒,不但保证“手到病除”,而且还把“药方”留下,毫不保留的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大家。技术上的精湛和人格上的魅力,让杜海峰成为大家的偶像,在各个井组中形成了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带动了全队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互相协作和谐向上的氛围。

  杜海峰常说,“敬业不需要理由,执行不需要借口”。2003年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晚上,一个井组的循环管线冻了,求助电话打给了他,他二话没说,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寒风刺骨,滴水成冰,零下20多度的低温,杜海峰硬是干得满头大汗。因为他知道,不赶紧解冻,就意味着油井停产。一年又要过去了,最后的一天更要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时间一个小时接一个小时过去,管线在一米一米的解冻,等到所有冻结的管线全部解冻,已经是大年三十的早上,远处过年的鞭炮已经响起来了。

  又是一年过去了,又是一年开始了。

  为了采油技术再上一个台阶,他三年时间自费就读中国石油大学采油工程专业,即将拿到烫金的大专文凭;为了保证油井正常生产,他随车带着“三件宝”:管钳、扳手和铁锹;为了节约时间,他一个月吃了30多盒方便面;为了电话里3分钟女儿想爸爸的哭声,他放下电话,跑出门外,对着大野地放声大哭……

  杜海峰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爱人温柔贤惠,女儿乖巧听话。有如此之家,谁不想回家?然而,回家却几乎成为他的一种奢望。

  为了管好自己的油井,他百八十天才回一次家是家常便饭;为了井场美化绿化,自己家新房装修、搬家,他一力没出,一忙没帮……

  一次,他回到厂里开会,他找好替班的人,决定借机会回家看看。可是“家人不知何处去,此处空余住宅楼”。他赶紧给爱人打电话,询问自己家在哪?一句“回咱家怎么走哇?”让周围的人笑得前仰后合,给爱人留下“弹劾”的话柄。真是一个“找不到家”的好男人!

  8年了,怎一个“苦”字了得?

  想成“家”的劳模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采油行家、专家的采油工不是好采油工。杜海峰非常想成“家”。

  刚来到“达里巴”井组时,他亲手栽了8棵柳树,当年的小树苗如今已经是绿树成荫,当年的小采油工,如今已经成为采油工种的行家里手。在全厂举行的技术大赛中,杜海峰揽铜夺银直逼金牌“位列仙班”。奖牌的背后,付出了他数不清的心血。

  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有创新力的优秀员工。杜海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从看井到管井,从管井到创造性科学管井,杜海峰一个飞跃连着一个飞跃。在油田公司开展的“五小科技创新”活动中,他积极为公司发展献计献策,共提出有关经营管理、生产等方面的建议和措施100多条,同时结合自己工作中的生产难题进行攻关。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串联井在计量油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计量不精确的现象。要想精确计量,又会造成油井停产时间过长,影响原油产量。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影响原油产量又能精确计量?他在不断地琢磨、不断实践、反复验证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计量“递减法”。实践证明,用这种方法计量油量得到的计量数据比以前的循环差减法要准确、科学。为油水井动态分析、调整提供了准确的第一手真实资料,成为采油工计量工作的“新式武器”。

  几年来,他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出“负荷观察法、资料精确录取法、精细洗井法、参数调整法、预见管理法、准确诊断法”等十几种油水井管理法被汇编成书。“杜氏管井法”在采油厂广泛推广应用,取得的效果和效益无法估算。

  以发挥油水井最大潜力为出发点,以精细管理为手段,以降本增效为目标,是杜海峰在油水井管理降本增效取得成功的“秘笈”。杜海峰在提高油水井免修期上动起了脑筋。通过对18口井的全面跟踪观测,摸准每一口井的脉搏,提前调理,对症下药。杜海峰称之为“一井一策法”:对于筛管堵塞的井采取放压激活法;对于不出液的井采取压力传送法,验证井下管杆泵的工作状态;对于地层压力低的井,采取小排量长时间洗井法;在发生杆柱断脱时采取对扣法。众多的“杜氏管井法”的应用,让杜海峰“出尽了风头”:杜海峰管理的18口井,油井免修期达到1321天,水井免修期达到2728天,其中34号油井免修期达到8年没有作业大修。仅节约作业费这一项就达到50多万元,减少作业占井多产原油500多吨,价值200多万元。成为石油行业油井免修期的顶尖之作。

  杜海峰被吉林油田领导称为“智慧型员工”;被“粉丝”们称为“咱们身边的采油专家”;被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称为“油井好管家”。

  民意,不想成“家”都难!

  “最宽阔的是海洋,最高耸的是山峰”。

  有苦,有泪,有甜,这才是生活;有追求,有挫折,有成功,这才是人生;有国,有家,有事业,这才是男儿。

  杜海峰,纯爷们!

来源:中国石油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