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3|回复: 0

星空之问

发表于 2017-10-27 07:41: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每日好诗
星空之问
作者: 沈浩波 2016年06月20日14:36 浏览:2776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
一个人仰望星空
  一个人面对宇宙无数光年的荒凉
  一个人处在荒凉的核心
  一个人被这荒凉的美包裹
  此刻,我在罗纳瓦拉仰望星空
  有没有一个遥远时间中的印度人
  在同样的时刻,同样的地方
  仰望这片星空?

  但宇宙和星空
  并没有发现我和他
  这两个可怜的凝望者
  ——他们甚至参与了星空的转动
  ——他们甚至命名了太阳、月亮和冥王星
  而那在时间中,和我一起仰望星空的他是谁?
  一个僧侣,还是无望的贱民?
  他看到了什么?美丽还是荒凉?

  对于星空来说,我们都一样
  对于我们来说,星空是那样的不同
  他到死也不知道星空是什么
  无知为他带来绝望与纯粹的美
  但我又何尝不是无知的?

  这些石头
  这些发光的或者不发光的
  有生命的或者死寂的
  燃烧的或者爆炸的
  已死的或者新生的
  这些不系之舟
  这些蜉蝣
  这些孑孓

  这些滚落在宇宙中无人享用的冻梨
  这些茫然的雨滴
  这些等待啼鸣的鸟喙
  宇宙是一个墓场,群星如磷火
  那些已经死去
  尸骨无存的星星
  此刻仍然,在我凝望的眼帘中闪烁
  我伸出双手
  被它烫成白骨

  死亡永远严厉,不可亲近
  死去的星星
  死去的人
  死亡没有秘密
  在永恒的失去之中
  我们仍需反复确证我们的存在
  我是我?
  我是僧侣?
  我是无望的贱民?

  这一刻,我们存在
  上一刻,我们曾经存在
  永恒的失去
  证明了永恒的存在
  证明了天空之永恒
  宇宙之永恒
  死去的星星之永恒
  温暖和寒冷之永恒
  你之永恒
  我之永恒
  母爱之永恒
  严厉的父亲之永恒

  也许我即那僧人
  也许那僧人即我
  也许我们都是
  无望之贱民
  我看到孤寂的我
  苦修的行者
  在人世中穿行
  冷漠、无言,向着更深的时空
  渴望一次灵魂的射精

  或者把自己关进山洞
  封闭所有的感官
  关掉毛孔和六识
  拒绝再看一眼这个世界
  也拒绝这片世界的星空
  他心中另有世界
  如同熊熊烈火在燃烧
  他朝黑洞般的身体里看去
  身体里可有另外的星辰?

  在更深的冥想中
  他到底看到了什么而热泪盈眶?
  为摆脱此生之绝望而要
  摆脱覆盖在头顶的星空吗?
  他要逃离
  但他舍不得世人
  他恐惧于病和死
  无论如何
  他都首先是一个恐惧于死亡的王子
  但是僧人啊
  人世间最大的悲苦不是病和死
  而是被奴役和不平等

  躲在深山中的老僧
  从灵魂的山洞中爬出
  满身白毛
  廋骨嶙峋
  恍若濒死之老猿
  抬头一看
  星空仍在头顶
  日出日落
  星起星灭
  大河奔流
  牛羊吃草
  冰山万仞
  雄鹰唳叫
  此生即世界
  世界即此生

  而我仿佛从梦中醒来
  重新在罗纳瓦拉仰望星空
  我们不是一块石头掉入大海
  不是一颗星星死于孤寂
  宇宙威严
  像活死人的脸
  有多少个宇宙
  仿佛雕像林立?
  一群神情痴呆的雕像
  我们为何要把它们想象为慈祥?

  哪怕我曾经是你和你们
  是我和无数我
  在轮回中
  我们被最高的秘密指引
  在宇宙中如尘埃翻滚
  但你仍是你
  我仍是我
  哪怕短暂如光年中的脚步

如悲惨者一生中唯一的微笑







   推荐语:



   德国哲人康德曾将“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和“内心中崇高的道德律令”相提并论,并毫不含混地宣称,它们是世界上最能震撼人们心灵的“两件事体”。对生命而言,我们头顶的星空,确乎是一个永恒的生命镜像。几千年来,时光流转,多少敏感的心灵不断面对璀璨的星空,追索着人生的奥义,以及存在的真理。可以说,“望星空”,既是一个诗歌的母题,又是一种诗人的姿态。但是,这一诗歌主题中涉及的天问,却并不容易把握。弄不好的话,很容易堕入空泛的观念表达;比如,在个人的渺小和宇宙的浩瀚之间,在生命的短暂和存在的永恒之间,匆匆发表一些肤浅的看法,就不得不草草收场。《星空之问》则避免了此类修辞陷阱。诗人展现的追问,表面上,遵循的是诗歌家族中先贤们已经开辟的道路,但诗人采用的追寻的语言姿态,却非常有效。首先,这首诗中,所有的追问几乎都源于诗人自己的现实感受,和强烈的生存体会。诗人的倾诉不是对既有的观念的简单图解,而是包含着他的独立的见识。其次,饱满而流畅的诗歌语言,增强了抒情的现场感。这样的语言,恰到好处地润滑了这首诗在诗人的思辨和诗歌的情绪之间展开的意图空间。从听觉上看,这首诗的音响效果显得非常丰富,它既有交响乐的回音,又有独奏曲的激越。(特邀点评人:臧棣)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