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35|回复: 0

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印”巧为展馆通风

发表于 2010-5-25 10:04: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袭灰西装,一副金丝边眼镜,年届七旬的何镜堂院士谈起中国馆,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有人说中国馆像帽子,有人说它像鼎,也有人说它像粮仓,但是每一个见到它的外国人,一眼就能识别它是中国馆,这表明我们的国家馆蕴含着典型的中国元素。”5月17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在上海科普大讲坛,为观众讲述了中国馆设计的前前后后。

  何镜堂院士说,中国馆的设计理念是从中国文化符号、城市园林等中得到启发,以现代技术和审美观把这些东西不是具象地、而是抽象地整合起来。

  中国馆总体形状上大下小,看似不如金字塔式建筑稳固。殊不知,这一状如大鼎的形状深藏着抗震的秘密:由于其整体对称,四根脚柱坚实有力,靠自身结构就足以抗震。实际上,在不增加建筑成本的前提下,中国馆设防的抗震烈度比上海市标准还高了一度。远观中国馆的外形,力学原理品味其中。

  中国馆从设计之初就历经多次修改,既要让中国馆醒目,但又不能刺眼,因此“外衣”的材料和颜色的挑选至关重要。

  “中国馆是世博园区中醒目的建筑,而无论是阴天还是晴天,参观者都能看到它穿着一件鲜亮的外衣。”何镜堂说,中国馆当初设计时,无论是造型、材质,还是色彩,都经过仔细的对比试验。他举例说,就材质来说,当初就先后考虑过木材、金属、玻璃、块材石头等,最后设计团队就把这些备选材质进行逐一对比遴选,最终才确定金属为场馆建材。

  “想想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看到红色、看到脸谱、看到篆刻的印章就会想到中国”,这些都给何镜堂的设计带来启发。于是,为了调制出团队心目中的“中国红”,他们到处收集红色物体并加以研究。最终,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由四种红色组成,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最后一根则是“最亮的”,何镜堂对此颇为得意。“颜色虽然有深浅,但是无论是阴天还是晴天,观众看到的中国馆整体颜色是一致的。”

  “大家参观中国馆时,可以看到场馆上方每侧都有31根椽子,这些椽子其实是暗藏‘玄机’的。”何镜堂讲解说,这些椽子远观很细小,其实每一根椽子的截面长宽都有2.7米。而在设计椽子时,何镜堂还有意识地引用了典型的中国元素——印章。这些椽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它们其实是通风孔,直接和场馆的通风系统相连接,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自然风调节内部空气流通。

  据介绍,中国馆地区馆屋顶是一个2.7万平方米的开放空间,世博会期间主要用于人流集散,世博会后将是公共休闲活动的好去处。(严萍 王春)
来源:《科技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