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2|回复: 1

于非常之时,成非常之功(评论员随笔)

发表于 2017-11-3 10:41: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盛玉雷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03日   05 版)  始终背负着同国家民族命运共进退的时代使命,这就是西南联大精神的光辉

     

  这几天,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引起了社会关注。一群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联大校友汇聚一堂,分享峥嵘岁月的记忆,让人们穿越时空,感受一代人与国家民族同心同行的艰难跋涉,致敬这一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一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行曲》,唱尽了西南联大“辞却了五朝宫阙”的辛酸过往,折射出山河破碎的深重苦难。“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诞生于外敌入侵的危难时局,行进在硝烟弥漫的神州大地,西南联大最终落脚在西南边陲用泥土版筑成的围墙里。在夏天漏雨、冬天灌风的条件下,这所集三校之力、于非常之时组建的“临时大学”虽然只从1937年到1946年存在短短8年11个月,却发展成彼时教书育人的理想场所、救亡图存的精神高地。

  西南联大走进了历史,却留存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纪念会现场以西南联大“校友企业”自称的百度,对当年的联大校舍进行了数字化重现。以AI追寻“未消失的西南联大”,再一次体验窘迫贫寒的求学环境,校友代表杨振宁却用“幸运”来形容。的确,茅草屋虽略显破败,却可以欣赏朱自清、闻一多的文学辞章,旁听吴宓、钱锺书、朱光潜的深邃洞见,与陈寅恪、傅斯年、钱穆一头扎进历史,同冯友兰、金岳霖切磋中西哲学,和陈省身、华罗庚一起钻研算学,与吴大猷、叶企孙争论物理前沿……正是在与大师的朝夕相处中,3000多名毕业生里就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00多位两院院士……成才率之高、成才梯度之密,直到今天都让人惊叹不已。

  西南联大的成才密码,背后是备受推崇的“联大精神”。北大教授陈平原曾提到,“联大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联大有精神:政治情怀、社会承担、学术抱负、远大志向。”这样的联大精神,就体现在“刚毅坚卓”的校训中,就彰显在“停课赏雨”“跑警报”的乐观里,就镌刻在如今依然挺拔于西南联大旧址和北大、清华、南开的纪念碑上,就吟唱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旋律中。正如被称为中国焊接第一人的联大校友潘际銮院士坦言,“那个时候,国家都快要亡了,我们读书的时候,哪里会想着就业、赚钱啊这些事,都是想着学好了,怎么才能救国。”无论颠沛流离,不管饥寒交迫,联大师生“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永不动摇”,始终背负着同国家民族命运共进退的时代使命,这就是联大精神的光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年需要救亡图存的精神激励,新时代同样需要不忘初心的精神回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昂首阔步于新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时代精神的滋养、历史使命的担当。“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面向现代化强国目标,西南联大的故事正有待这一代青年去续写。爱国、担当、奋进、自强的精神之光,必能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22:55:40 | 查看全部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