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8|回复: 0

沾些土气 少了娇气(民生观)

发表于 2017-11-3 10:46: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吕晓勋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03日   08 版)  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近土地、亲近自然

     

  据报道,北京市近年来推行了初中生“学农教育”活动,让学生们走到田间地头,体验农活,感受劳动的辛苦。几个人组队,在老师指导下犁地;收割水稻,运到脱粒区进行传统人工脱粒……通过短短几天的“农民”生活,很多学生对劳动有了新的理解,对生活、学习有了新的感悟。

  生活处处是教育,学业也不止于课本上的知识。我的一位朋友,曾给孩子租了一块半分地,利用周末时间耕耘。从一开始拿个小铲子“搞破坏”,到后来完整经历了拉牛粪施肥、翻土、挖坑埋种子、间苗搭架子、浇水除草和采摘,孩子不仅清楚地知道不翻地土会结块,不浇水苗会枯死,不除草会被杂草抢了地盘,而且每次收获时都特有成就感,最关键的是他对大自然产生了发自内心的热爱。身上沾了土气,娇气自然就少了。实践是感受教育的重要一步,由此习得的相关知识,相信一定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有教育管理者指出,教育要看得宽,要超出一间教室、一个操场、一所学校;要看得远,要超过一堂课、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亲手刨过红薯的孩子,会觉得“红薯磕地上了太可惜”;在犁地中培养出默契配合意识的学生,认为“比在家打游戏看电视有意思多了”……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当学生们在田间地头绽放出欣喜、自信的笑容,燃起追求知识的热情,这开心的忙碌里,蕴藏的不正是中国的未来吗?

  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要被推广,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规范。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学校要增加学生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然而,具体到执行层面看,由于课业繁重、社会实践配套不完善等原因,学习和劳动的天平往往存在严重的偏向。因此,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近土地、亲近自然,我们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很有必要。从小抓起,让学生扎根大地,不仅学农,而且爱农,今后必将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人才致力于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这可是13亿多人口大国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