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4|回复: 0

丁酉仲秋返乡探亲二首

发表于 2017-11-4 00:24:4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每日好诗
丁酉仲秋返乡探亲二首
作者: 王莹莹 2017年11月03日09:09 浏览:560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


父亲的鼾声
秋蛩断续已难禁,枕畔雷鸣万马喑。
两处汇成交响曲,高低尽是故乡音。

母亲的灶台
殷勤厨下系围裙,不厌长年灶火熏。
煮尽炎凉馀至味,三餐母爱有清芬。






点评

“仲秋返乡”,一般可以理解为中秋节回老家。这组小诗共两首,以“探亲”为核心,抓住父亲打鼾和母亲下厨这两个典型细节,表达了对故乡和父母的深情。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口背景离乡,辗转于城乡之间或不同的城市。如河南、湖南、四川等省,各有近千万的外出务工人口,高校扩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口流动,一家人分居几处的情形相当普遍。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现象比较严重。传统节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的“长假”或“小长假”,便成了一家团聚的最佳契机。

从“秋蛩”“灶火熏”来看,诗中所写,应该是回农村探望父母的情形,表达的正是千千万万节日回家“探亲”的游子心情的缩影,具有一定的普泛性。《父亲的鼾声》写道,时届仲秋,秋天蟋蟀的叫声已经难以久持,但仍然在夜间发出它最后的鸣叫声,这种声音和枕畔老父亲的鼾声此起彼伏。客观的叙述,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转接两句,把彼此应和的蛩音与鼾声,视为“交响乐”,视为“乡音”而备感亲切。这种体验,蕴含了对故乡与父亲的情意,有很强的感染力。

围着灶台转,是母亲的典型形象。《母亲的灶台》表现的正是千千万万母亲的剪影。子女回家,最期待的是吃上母亲做的饭菜,吃下的不仅是饭菜,还有儿时的回忆。令母亲最高兴的,当然是回家的子女能饱餐一顿她精心烹调的“至味”。此诗首句写母亲系上围裙下厨,次句点明其长年被烟火熏炙而仍然不厌其烦。三四句“煮尽炎凉馀至味,三餐母爱有清芬”,不去细写此番的饭菜味道如何,却宕开笔墨,直抒胸臆,厚意浓情,倾泻于笔端。“煮尽炎凉”句,有笔挟风雷之感。结句虽乏蕴藉之致,然感情真切质朴,令人不嫌其直露。

此外,总题下分列两个偏正关系的现代汉语标题,正应合了部分旧体诗作者的创新性尝试。古代近体诗名作,多有通俗易懂、明白如话者,但近体诗毕竟属于文言系统,而诸如“父亲的鼾声”“母亲的灶台”这类表述,与诗合观,混搭的风格至为鲜明,唐宋诗人是决不使用的,晚清民国诗人也基本不用。



特邀点评:莫真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