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班组之星】大漠线上的“勤务兵”
来源:工人日报
付爱民 2017-11-04
1986年,退伍军人燕怀平来到呼和浩特铁路局临河工务段,当了一名内燃钳工。爱好机械的他刻苦钻研,很快掌握柴油机的维修保养技能。2009年底临策线开通时,他来到临策基础部担任分管后勤工作的办公室副主任。
地处荒漠戈壁的临策铁路从三大沙漠的边缘通过,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刚开通时很多配套设施极不完善。职工吃饭、喝水都得从临河带,整箱的方便面是每名职工的必备品。虽然每周开行一趟的“小慢车”会给沿线各车间送来生活物资,但夏季的高温、冬季的严寒,外加遥远的路途,棚车上运送的很多蔬菜腐烂、肉食变质。如何才能让沿线六大车间、九个治沙点职工吃上新鲜的饭菜成了燕怀平朝思暮想的头等大事。
燕怀平很快想到解决办法——把棚车改成保温车。如何把偌大的发电机装到棚车上,保温层加多厚、冰柜如何安置、电路如何铺设、货架如何设计等问题接踵而至。熟知机械外加不服输的军人本色,燕怀平边干边摸索,只用了一个星期,能保温的物资供应车改造成功。那一刻,发电机的轰鸣声在他听来无比动听。
为了买到物美价廉的新鲜食材,他每天早晨5点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菜市场货比三家。“食材过关才能让职工一日三餐吃好、吃健康。”这句话燕怀平日复一日重复了七年。大到食材质量及数量的验收装车,小到纸杯的发放,每一处都留下他忙碌的身影。
每周六,燕怀平都要上车检修保养发电机。10月8日,他妻子来到供应车上,看到丈夫双手油污满头大汗地修理柴油机,心疼地劝他:“你都50多岁了,找领导换个工作吧!”燕怀平笑了笑说:“能让职工食堂飘出家的味道,这点劳累不算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