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7|回复: 0

刘震云:致“吃瓜群众”的一封信

发表于 2017-11-7 02:26:2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国作家网>>评论>>创作谈
刘震云:致“吃瓜群众”的一封信
2017年11月06日08:56 来源:《小说月报》 刘震云
今天是《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正式上市,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吃到瓜了。昨天很多媒体在采访我的时候不约而同问:你为什么要写吃瓜时代?
“吃瓜”是个网络用语,“吃瓜”为什么会和围观联系在一起,一开始我也不明白。但是我跟大家吃了这么多的瓜之后,明白了看热闹和吃瓜的关系。
西瓜是唐朝从埃及经过中东传过来的,御瓜园的瓜农跟我说,这有一种西瓜叫麒麟瓜,是宋朝时有的。可能唐朝之前我们吃的是黄瓜和香瓜,但不影响吃瓜的心情。有围观和看热闹的人,证明了生活中的大戏接连不断,身陷其中可能会痛不欲生,起高楼和宴宾客的时候可能会庆幸,但一座楼接一座楼接连塌了的时候,一个家族就没有了。但吃瓜群众跟他们的心情刚好相反,你起高楼的时候,围观群众是厌烦的,但你楼塌了的时候,群众是乐不可支的。
有人曾说,只要把身边几个人的关系处理好了,这个世界就太平了。《一句顶一万句》写的是杨百顺和牛爱国和他们周围亲朋好友的关系,《我不是潘金莲》写的是潘金莲和她遇到的官员的关系,但是《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完全不是这样。这次我写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空白。空白为什么能称为空白,因为充满了“吃瓜”的群众。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这一部作品和上一部作品写得不一样,我的写作才刚刚开始。
读过我的书的人们最大的表现是,他们马上就参与到这本书里来,他们说出了关于“空白”自己的一番道理。有些朋友说看书的时候一直在笑,不单是笑书里的故事,笑人物之间的“空白”,更是笑看书的自己。很多人说我的作品幽默,但我觉得我的作品并不幽默,很多人说我这个人幽默,其实我这个人也并不幽默。我是个很质朴的人,一个很沉重的人。已经看过我的书的读者们知道,书的最后一章是“正文”,而前面的章节都是“前言”。这就是一种幽默,是结构的幽默。就像《红楼梦》开篇所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很多人也问我这本书会不会改编成影视剧,这本书今天刚出版,它未来的导演可能还没有读过。读了之后能不能改编成电影,那就需要非凡的导演和非凡的处理文学作品能力的人。其实我的作品从来没有主动改编成影视剧,我都是被动的,是“被改编”。其实我的小说并不适合改编成影视。小说像生活中的一头大象,边走边思考,像《温故一九四二》,通篇没有一个集中的故事和一个完整的人物,但是(冯)小刚导演把它改成了电影。《一地鸡毛》和《我不是潘金莲》也不适合改编成电影,为什么改成了呢?我想一定是导演想到了故事和人物的背后值得人思考的东西。比如《温故一九四二》,有很多的电影拍摄这样的题材,一个民族产生灾难,但是用幽默的态度来对待生死的作品确实很少。至于《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改成电影,有个特别大的困扰,我之前的作品一般只有一个主人公,但这本里面有四个主人公,四个主人公怎么在电影里呈现,确实是个前所未有的难题。我回头把这个难题,传递给导演吧。
我首先期待的是,买这本书的读者花了买一杯咖啡的钱,在读的时候,读着读着笑了,但是某个地方让他想哭,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又引起了他深入的思考,那买这本书就买值了。万一他买这本书之后觉得没有达到这种效果,我再请他喝杯咖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