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3|回复: 0

评论:当求职者动辄要百万年薪,人工智能凛冬将至

发表于 2017-11-7 19:48: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新京报
  当求职者动辄要百万年薪,人工智能凛冬将至
  易语惊人
  当一个刚刚工作了三五年的清华计算机博士动辄喊出百万人民币年薪的时候,此刻,也往往正是泡沫高潮的时候。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据说,这句气象谚语的意思是说:每当冷空气南下与暖气团产生交汇就会带来秋雨,气温将变得一次比一次低,十场秋雨过后,人们就要穿上棉衣防寒了。
  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大概也会如此,凛冬将至,中国创业者们必须做好不被冻死的心理和生理两手准备。
  纵观美国人工智能六十年发展史,早已有过两次凛冬。每一次凛冬前,美国学界、商界、政界、军界以及投资界对人工智能的热情恰似人工智能在今日中国的火辣。
  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
  镜头拉回中国,自然又有更胜一筹的别样风情。
  当一个刚刚工作了三五年的清华计算机博士动辄喊出百万人民币年薪的时候,当一家刚刚创业三五年的语音或人脸识别企业动辄喊出上亿美元估值的时候,当出租车司机、快递小哥、大楼门卫以及相亲节目主持人都在高谈阔论机器学习的时候,此刻,也往往正是泡沫高潮的时候。
  事实上,比泡沫更可怕的是对泡沫的无视与无畏。
  近日,在一档节目中,当作为特邀评论员的我质疑一家初创人工智能企业的天价估值时,八零后创始人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尊敬的李老师,啤酒没有泡沫还叫啤酒吗?
  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而这家初创企业的天使投资人在现场乘势又补一刀:李老师,其实,泡沫的味道好极了,只是你没尝过而已。
  问题是,我买啤酒只是为了喝泡沫吗?
  没吃过猪肉不等于我没见过猪跑,天使投资人当然会觉得泡沫的味道好极了,最早期的几十、上百万人民币随着泡沫的放大渐渐变成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谁能抵抗这种刺激的快感?
  没错,泡沫的背后是投资人击鼓传花式的游戏,伴随震撼人心一阵响过一阵的鼓点,估值就这么一轮又一轮地水涨船高起来。
  心浮气躁的远不止这些初创企业,在人工智能全民高潮的大背景之下,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都开始争先恐后抢搭这艘不知去向的火箭,在各色高峰论坛上不谈谈人工智能都不好意思和听众朋友们打招呼。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波领军人物前一阵子的必讲话题叫大数据,而前前一阵子的关键词则是万物互联。令人不得不惊叹的是,每一轮相隔的周期似乎还没有超过十八个月,摩尔定理似乎又萌生了一个新的版本。
  但在我看来,无论是“互联网+”、万物互联,还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三个关键词——算法、算力和数据,而这三个关键词,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三大关键技术——计算机、软件和通信。
  然而,一边是人工智能的火热,一边是我国计算机、软件等硬件设施尚未铺展开来。罔顾本质,一味蒙眼狂奔,其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还是少谈些主义,多解决些问题吧。
  □李易(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