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1|回复: 1

留心那个神情恍惚的孩子(民生观)

发表于 2017-11-9 12:26: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留心那个神情恍惚的孩子(民生观)
2017-11-09 00:00
杜巧梅
  该有的法律震慑必不可少,把校园暴力制止在萌芽状态也很有必要
  
  最近,在报端看到这样一个消息,五名未成年人因实施校园暴力获刑,广大读者纷纷点赞,众多网友表示大快人心。
  虽然法律上对未成年学生有切实的保护,但我们还是能经常在网上看到孤立同学、言语辱骂、暴力伤害的新闻。校园欺凌屡禁不止,原因很复杂,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以往对欺凌行为的发现不够及时,处罚的震慑不够,导致实施暴力的代价偏小。这次校园暴力实施者受到法律制裁,无疑是给正在实施或者将要实施校园暴力的未成年人敲响一记警钟,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明白暴力行为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不论是否成年。
  当然,看到未成年人因为实施校园暴力而身背刑罚,是很可痛惜的。因此,该有的法律震慑必不可少,而寻找有效的防范机制,把校园暴力制止在萌芽状态也很有必要。
  这就需要有早期发现机制。发现什么?专家说了,虽然校园暴力具有隐蔽性,但也是有征兆的。孩子在班里不合群,沉默寡言,这就要引起注意了,是不是被同学孤立了?孩子神情恍惚,小小年纪“忧心忡忡”,这就要留神了,是不是受到同学欺负了?几个学生经常在班里扎堆嬉闹,呼来喝去,这就要心生警惕了,是不是存在学生间强弱关系的不对等?
  早发现是为了早干预。谁来干预?校方、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责无旁贷。怎么干预?一旦发现有欺负同学或者被同学欺负的苗头,班主任就要及时介入,早早说清校园暴力的危害,让学生明白实施暴力的后果,及时制止学生的不当行为。再者,班主任要和班内学生形成有效互动,发生了暴力欺凌行为,可以及时知道,联合家长,双管齐下,共同教育,进而在学生间形成集体抵制的环境和氛围。
  上述做法离不开老师的责任心以及家庭的配合。发现不了,干预不力,干预不当,往往会造成再次伤害。所以,那种老师上课才来、下课就走的教育方式,理应避免;家长在关注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得对学生在校园的表现多些关注。总之,让校园暴力没有发生的土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0 14:57:59 | 查看全部
感谢乔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