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3|回复: 1

让非遗“活”下去“动”起来

发表于 2017-11-11 15:53:5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工人日报》(2017年11月11日 06版)
分享到:更多
    近年来,云南昆明西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勇于创新,在队伍建设、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宣传展示、精品推出、传习馆(所)建设的推进及依法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今年4月,西山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近100项,代表性传承人29人。其中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2项、省级2项、市级13项、区级70余项(部分项目尚待论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市级1人、区级22人。 一针一线一世界。“学会刺绣,我能绣整个世界”,滇绣创始人祖玉兰说。 据祖玉兰介绍,“祖氏滇绣”吸收了苏绣针线的细腻、湘绣色调的和谐、粤绣色彩的饱满、蜀绣题材的多样,在四大名绣的基础上,又巧妙地将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与现代艺术元素融合,可以说是刺绣界的“混血儿”。她的作品《百骏图》长3.25米,宽0.45米,是目前云南最大的刺绣作品,全卷描绘上百匹骏马姿态各异,形象逼真,整个作品汇聚4000多个颜色,一根线分48丝,用其中一丝来绣,且没有一个针脚超过0.2毫米,全卷色彩浓丽,构图复杂,祖玉兰和3个徒弟耗时1年零4个月才创作完成。 在昆明西山区像祖玉兰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有不少。徐孝国是生活在昆明的山东人,祖辈一直在做葫芦雕刻,是当地市级葫芦文化传承人。耳濡目染的他也渐渐有了兴趣,空闲时也跟着爷爷、父亲学手艺。8年前,他开始研究怎样将葫芦做成艺术品,最主要的是想将父辈的技艺继承、延续下去。他将葫芦的雕刻和彩绘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民间葫芦创作以艺术生命,创作葫芦作品几千件,其精湛的技艺及独特的艺术作品赢得了国内外艺术家的认同。日前,他被授予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4年3月,西山区文化部门与云南省文化部门在云南省博物馆、省人大办公楼联合主办了辖区祖氏滇绣画精品项目展示推荐活动,并在云南中医学院呈贡校区进行了“非遗”进校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西山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创举,为文化遗产进校园和传承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黄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1 22:18:0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