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宋伟卿 王红梅
采访武汉电务段漯河车间新场信号工区工长姜洪涛,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他最近在忙着建设自控型班组。5月25日,笔者见到小姜已经是晚上七点钟,他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黝黑的面庞瘦了不少,双眼却依然透着精神。就在昨天,他获得了2010年度武汉铁路局“劳动保护先进个人”称号。捧着获奖证书,姜洪涛激动说:“虽然劳动很辛苦,但在工作中,我充分享受到了快乐,因为自己的劳动价值常常得到社会的认可,我觉得劳动让我很体面”。
姜洪涛说,此前我在焦庄信号工区当工长,该工区管内道岔是铁路局当时首次上马的S700K提速试验道岔。由于职工们对设备性能、原理比较陌生,导致维修质量低、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车间为此先后换了几位工长。我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攻克技术难关,白天边干边学,晚上对着图纸反复潜心揣摩,并有针对性地设置种种问题,模拟故障进行处理。经过不断摸索、总结,终于熟练掌握了设备性能,第一次参加铁路局组织的该类道岔技术比武,就夺得了第三名。在此基础上,我把检修设备的要领、故障处理方法归纳出“看、闻、问、检、测”五字,手把手地教职工,使他们较快掌握了新技术。此后,工区设备质量大幅度提升,故障率逐月下降,安全生产逐步稳定,受到上级的表彰。
姜洪涛说到这笑了,他说:”虽然那段时间工作压力特别大,吃了不少苦,但看到自己的付出有收获,感到非常开心”。
姜洪涛停顿了下,接着说,2009年,我被车间调到漯河新场当工长。在检修设备时,我细心发现每到夏季和冬季,提速道岔都会因为钢轨热胀冷缩造成尖轨爬行,使表示杆碰锁闭框,导致道岔频繁出现转换不到底的故障,不管是与工务配合调轨,还是调整道岔特性,都不能彻底解决。经过不断摸索、观察和实验,我发现将表示杆连接铁的眼距扩大后,再根据季节变化及时调整眼距就能保证道岔的正常使用了。这一方法现在经过改良后,在全车间提速道岔上推广一年来,只需要随季节变化及时做好调整,就能杜绝了这一故障的出现,彻底解决了此类问题的干扰。
听到这,笔者忍不住问姜洪涛:有没有人对你的工作干劲产生纳闷、不解的。
姜洪涛说, 有,经常有人问我,你平时也不比别人多拿奖金,也不比别人高一个级别,你怎么干起活来总是乐呵呵,不觉得烦呢?我回答说,设备好比是我的家人,我总想着让她保持在最佳状态。每当克服了一个技术难题,我就非常高兴,因为她身上的瑕疵少了,就更加美丽健康。设备隐患少了,安全就更加稳定了。我也因此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近几年来,自己先后获得铁路局首席职工、职工代表,电务段先进职工、优秀共产党员、明星职工等称号,所带的班组也多次被段里评为先进班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