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2|回复: 2

勇做科技创新的“弄潮儿”

发表于 2017-11-12 10:19: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记河北省高速公路京沪管理处创新工作优秀代表于洋
《河北工人报》(2017年11月10日 03版)
分享到:更多


■于洋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于洋正在改造设备
    “当前监控系统单车道需要上传车道和亭内两路图像,经过改造后可实现一个画面展现三路图像:亭内图像、车道图像和收费员操作界面,让降本增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真实体现!”
  10月27日,河北省高速公路京沪管理处2017年创新成果展示汇报会上,年轻的于洋正在讲解自己的创新成果《收费亭内监控图像升级方案》,当日的展示会共有7项创新参加汇报,于洋自己就带来了3项。
  “京沪管理处一直大力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项目,但今天于洋给我们带来的创新成果更有代表性,这标志着京沪的创新从养护、收费最一线解决小问题的创新,开始上升到信息化、数字化的科技创新领域,也代表着我们的职工队伍整体科技素养的提升。”京沪管理处处长姜涛表示。
  于洋是一名年轻的老高速人,90后,2008年就到了收费一线工作,对于于洋来说,创新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而是始终贯穿在他近十年的工作经历当中,“他本身就是一个爱钻研业务的年轻人,不怕困难,喜欢挑战。”于洋的站长何运龙说。这个领跑了京沪科技创新的年轻人却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战斗,处里全力支持,站长有求必应,同事们一起想办法,这些成果才能出来。”
  ■有问题就找于洋
  于洋是学机电一体化的,刚到高速工作的时候,站上相对封闭的生活,给于洋带来了充足的闲暇时间,“刚工作,又不想回家,就老想琢磨点事儿。”那时候他在青县站担任机电员,青县站车流量非常大,他看到站上每次开复式收费亭,上道变下道的时候,由于便携式收费机无法控制自动栏杆机的起落,总会有一条车道浪费,他就找了一个废旧键盘进行改造,专门控制抬杆,改造很成功,他的创新也一发不可收拾。
  于洋在机电工作上的卓越表现,让他成为站上最受欢迎的职工,设备出故障了,同事直接打电话找于洋,泵房漏水了,同事直接打电话找于洋,配电室的电路有问题了,同事也会打电话找于洋,甚至是有的设备因为固定位置用的不顺手,也会找于洋,“站上职工,机器机电设备什么的,有问题就找于洋,都成习惯了。”何运龙说,“他都会很积极地把问题接下来,自己研究解决方法。”
  为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更多地为站上服务,于洋还专门去进修了电工知识,拿到了电工操作证。于洋是一个很爱钻研的人,他在站上休班的时候,别人看手机刷微信,他跑到活动室里看“科教类节目”和“教程类频道”,看着站里的各类设备,他常常会有想法,就会跑去找站长,“站长,我有一个想法,想干什么什么,站长会说,那你就去试试!”
  “他就是我们站上的多面手,”何运龙说,“要是站上再有一个于洋就更好了!”
  ■想有所作为就要大胆尝试
  “创新”这个词说说很简单,想实现却不那么容易,“我原来解决的那些问题都是小打小闹,真正将创新当作一项工作内容来做,其实有太多的不容易,从项目立项到过程实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困难。”2017年,于洋所在的东光收费站成立了于洋创新工作室,作为第一任的技术带头人,真正走在创新的路上,于洋感到了压力。
  没有一蹴而就的创新项目,于洋工作室成立后,大家讨论确立了研发《车牌识别辅助抓拍系统》《收费亭内监控图像升级方案》《黑名单智能检测更新系统》三项创新项目,并编制了创新项目清单。
  在各项创新项目研发初期,作为创新工作技术带头人,于洋责无旁贷地负责起创新项目实施方案以及原理设计等工作。现在回想那段日子,于洋已经记不清有多少难眠的夜晚,记不清有多少次在电脑前为一个难题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推演,更记不清有多少接近成功的设计最后又被推翻。于洋说,“可能正是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激起了我不服输的斗志,才最终有了最佳方案。”
  喜欢钻研的人,一般都不惧失败。于洋说自己一直记得站长何运龙对自己说过的话,“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勇于担当和大胆尝试,有付出才能有收获。”
  ■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
  在京沪管理处,创新从来不是哪一个人的事,而是全处上下大力支持,极力推动的事。2017年年初,京沪管理处召开了“全面创新,全员创新”动员会,东光收费站积极响应,向全站职工发出了倡议和创新“金点子”征集活动。
  于洋创新工作室也是在京沪管理处全力支持下设立的。工作室一成立,创新小组就开始讨论创新项目,并全站职工参与了讨论意见。“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于洋非常喜欢听取站上同事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去找有经验的老收费员、收费班长,向他们了解收费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小技巧和小经验。在创新工作遇到困难和瓶颈时,于洋还专门找到管理处监控中心的工程师和兄弟单位的同行取经,每遇到比较前沿的科技问题,于洋还向以前学校的老师、同学请教。“我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创新成果里凝聚着很多人的智慧。”
  在于洋的带领下,东光收费站全员参与到“四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活动中来,一批可行性强、作用明显的创新金点子也涌现出来,除了于洋汇报的三项最具科技代表性的项目,东光站在创新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安排下,还完成其他小发明小改造的创新项目3项,并均已实施投入使用。
  从个人拼搏到团队协作,才能起到最大的作用,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全面创新,全员创新”,也正是京沪管理处大力倡导,全力支持的最优举措。而京沪管理处,也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全处职工参与的创新团队,在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
  ■本报记者米晓莉 刘艳惠
  通讯员王晨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2 13:33:31 | 查看全部
独木难成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2 13:33:40 | 查看全部
谢谢乔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