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坤的坐诊时间经常超过中午12点。“高龄产妇多了,高危病人也多了,尤其是剖宫产后再怀孕的。孕产知识的普及就更有必要了。”
2005年,马良坤赴拉萨开展援藏工作。“我是西藏第一个做腹腔镜子宫切除、第一个做阴道斜隔手术的医生。那里的吸引器不好,他们的索朗主任就用嘴去吸管子,让我们看到基层医生的不容易。”
作为援藏分队队长,除了日常工作,马良坤还在产科危重症、妇科化疗、宫外孕早期诊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她协助医院妇产科主任制定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及产科诊疗常规、确定妇产科未来五年发展规划、设计宫腔镜手术记录表格及知情同意书、完善阴道镜操作规范等工作。
这次经历,让她更加意识到在基层开展孕检知识科普的重要性。在协和医院妇产科,有一群孕产妇被叫做“小花被”,“就是从郊区、农村来,抱着小花被,打着救护车来的孕妇,可能出现胎盘早剥、胎死腹中、产妇大出血等危重状况。她们缺乏基本知识,往往连最基本的产检都做不到。”
为撰写《怀孕,你准备好了吗?》一书,马良坤组织了近30位各科室医生。“大家都写相应的内容,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学习各科室在孕前准备方面的内容。”
最近,她又致力于网络公开课、模拟教学以及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孕产妇健康服务平台研发工作。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来解决目前国内妇幼教育、科普、管理工作的不足。她运用“幸运妈咪APP”,在平台上进行北京市科委的“移动医疗用于妊娠期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的临床应用模式研究”,以及北京市卫计委的“移动医疗用于孕产期健康管理的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为互联网+围产医学提供科学的证据。
3 “只要你想成为一个妈妈,你就可以”
在同事、朋友眼中,她是热心的马大夫。同科室的一位医生,在出国进修前怀孕了。临行前,马良坤帮她制定饮食计划,并让她带上便携式胎心监测仪,叮嘱她控制体重。马良坤组织科里同事春游,二三十人,她会把每个人都照顾到。
“马大夫从怀老二到生产,没有休息过一天。”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樊长苗说,“她不觉得累吗?因为在协和,没有办法停下来。她说:‘你不做,别人就要累着帮你做。’”但马良坤有自己缓解压力的办法。坚持走路、做瑜伽已经成为她的习惯。她推荐孕妇做的,自己一定也能做到。在怀二孩时尤其如此。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邱玲记得,她与马良坤同去药监局做评审工作,间隙时,她看到马良坤靠在墙上蹲马步,并得意地说自己能坚持两分钟。
如果对马良坤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女强人”层面,实在过于单薄了些。
“女人成为母亲的那一刻,大抵就是化茧成蝶,成就自我的一次蜕变。”得知自己再次要当妈妈时,马良坤已是43岁,意味着唐氏儿风险为1/30,自然流产几率高达35%。她甚至在孕早期经历过先兆流产。“肚子里二胎宝宝的成长举步维艰,说不害怕一定是假的。”旧语重提,她感慨良多,“我深知高龄妊娠的风险,最好的和最坏的都有可能发生。”但,“二胎不仅让整个家庭变得更加有活力,更让我深感自己本职工作的重要。我觉得自己的孕育经验和体会值得跟大家分享,让更多的家庭知道,让更多人受益。”
——第二次怀孕,唐筛结果出来了,女儿的第一次筛查结果完全正常,我兴奋得手舞足蹈,赶快给老公打电话汇报。
——挂了电话,我挺着大肚子去急诊会诊。我强打精神鼓励她,别灰心,我有个孕妈妈7次才怀上,坏运气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
——豆豆出生了,休过产假我迅速回归工作。只能每天晚上喂奶,白天讲课、与专家交流。确实很累,我的办法就是忍忍,吃好睡好就歇过来了,而且有家里支持,爱人做饭。
——大女儿毛毛现在读高三,学习优秀。她想像我一样,当一名医生。
……
一条条笔记记录着马良坤生活中的喜与忧。
关于成长,马良坤选择“蝶变”:破茧,层层剥离。从懵懂的医学院学生,到知名三甲医院医生;从青涩的住院医生,到成熟干练的主任医生。她的“蝶变”令人瞠目,甚至令很多其他年轻医生望“马”兴叹:“她那高度,我达不到,太难了。”
行医21年,她笑言“倏忽而过”。
至今,马良坤父母仍能回忆起女儿的大学时代:“女儿上大学攻读日语医学,英语都是靠自己一点一点学的。来到协和医院,白天工作,回到家和夜晚抢时间学习,很少在半夜12点前休息。”
“那年,北京协和医院从全国10所医学院里每所挑两三个人来实习,我那时是班里第一名,就被选上了。”经过多重考试及各科轮转,毕业前,经过与科室的双向选择,马良坤留在妇产科。“我母亲的一位朋友是当地特别有名的妇产科专家,帮助很多不育的夫妇孕育了后代,我想像她一样。”
“我的恩师很多,从每一位老师身上都能采集到营养。”
她说恩师郎景和教授说过,医学知识的普及是医生的社会责任;如果你仅仅治病,还不是一个好医生。这让她认识到,医学不仅要有知识和技术,还要有人文和艺术素养,要不断提升自己综合能力。
她说恩师林守清教授教导她凡事以病人为中心,这让自己养成了严谨的习惯。她也以此要求自己的学生和进修大夫,传承“协和”精神。
她谈恩师徐苓教授,说她非常优雅、谈吐得体,但为了让学生看一个很特殊的病例,不惜“蛙泳”过挤满了患者的狭长过道去找学生。
她说恩师边旭明教授曾带领她进行系统的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工作,并帮她争取赴美学习的机会,接受遗传咨询的培训。
她曾跟随恩师杨剑秋教授学习围产保健管理、进行助产培训、开展孕妇学校的工作。杨教授要求学生要做有良心的人,切不可太势力、太功利,她牢记在心。
她说恩师刘俊涛教授说过:“科研不应止步,既要谨慎前行,也要大胆求索。”随后,她联合各科室开展妊娠糖尿病专科门诊工作、孕期营养门诊工作,同时还有孕妇学校建设等工作。
这一切,助她“蝶变”。于是,恍见那颗被优雅外表掩饰的内心,刚毅而果断。从青涩到丰盈,医者仁心,精益求精,目光笃定,脚步坚实。(文中病人名字为化名 李琭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