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胜利滨南 王爱华
离开故土来到城市,历经30多年的沧桑巨变,每一次搬家虽然大都还是“鸽子楼”,但那份幸福和欣喜依然激荡着我的心。
七十年代末,我们全家随在胜利油田工作的父亲来到滨南马坊农场安家,母亲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油田家属。农场分给我们的房子非常简陋,是一套有着30多平方米的一厅二室的平房。这样的房子没有卫生间,厨房和客厅用一墙隔开,因为当时来农场劳动的家属很多,房子居住面积虽然很小,但一排排整齐的红瓦砖房总比在农村居住的土坯房子好得多。当年居住的平房没有院墙,把人们的心拉的很近。尤其是到了夏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每天的夜晚成了家属和职工们最好的休闲时光。黄昏下人们搬来板凳马扎聚在一起,啦呱品茶谈笑风生,如果谁家做有好吃的,就一定端来让邻居们品尝,前邻后舍其乐融融,那种亲如一家人的感觉真是好极了。
时间追随到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全家告别了居住了几年的农场平房屋,搬到了当年的滨南大院,也就是目前的滨南社区胜滨小区,住进了仅有47平方米的独生子女楼。这样的楼房虽然居住面积小,但配套总算齐全,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幸好我的哥哥姐姐已经工作在外,平常也难得回家居住,但就这么小的房子,全家六个人居住在一起也实在困难。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和妹妹都睡沙发床,这样的床折叠非常简单,白天叠起来当沙发,晚上放下就当床。我家小小的客厅也充分利用起来,空间大的地方也放了张单人床,供弟弟学习休息之用。就这样一家人挤在一起,孩子们一起上学,晚上一起复习功课,房子虽小亲情融融,好幸福好惬意的感觉温暖着家里的每一个人。
时间在飞快的流逝,当我们逐渐的长大成人,考学的考学,工作的工作,油田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职工居住条件逐渐得到改善。九十年代我们家又在住房上前进了一小步,搬进了有三室一厅七十多平方米的房子。房子面积大了点,我们家的孩子们也相继成了家,开始了独立门户的生活。
几十年来,我们家居住的房子由小逐渐到大,但不变的是亲情。虽然身居楼阁远没有住平房邻里来往方便关系融洽,但同住一栋楼,我的邻居们天天能见着面,打个招呼,过年过节大家同样把自己做的拿手好吃让左邻右舍的品尝,谁家有需要帮忙的大家不是冷眼相看,也同样是伸出援助之手,只要有爱支撑,纵然身居鸽子楼依然感觉到幸福和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