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胜利油田 杨会霞
墙里,一栋栋教学楼灯火通明,数千名学子埋头于如山的书本中,专注地刷题、背题;墙外,一辆辆汽车沿马路两旁排出了1、2千米,家长们三五成群,在人行道上走了一圈又一圈,——为了接晚自习后回家的孩子,家长们8点多钟便从四面八方驱车驶向这所重点高中,让这片曾经了无人烟的盐碱地成了全市人气最旺的地方。
到学校接孩子特别考验家长的驾驶技术。首先是停车难,晚上9点钟到这里,只能停到校门口4、5百米外,马路两边一辆挨一辆摆了许多车,有的路段中间还摆了两趟车,平日四车道的宽敞马路只留下了窄窄的两条通道,车辆需缓缓通行。走的时候更难,晚自习的下课铃一响,接着有二三个孩子飞跑出校门,家长已把车开到校门口,于是他们顺利驶出了拥挤的马路。5、6分钟过后,孩子们如潮水般拥出校门,车多、人多,校门口瞬间堵塞,人在车缝中穿行,车不如人走得快,好一会儿才疏通开。只是10多分钟以后,校门口已如海水退了潮,车也少了,人也少了,渐渐地只剩下一盏盏路灯,孤独地注视着空荡荡的路面。
除了节假日,这种情形每天在学校门口上演。
接孩子的日子辛苦并快乐着。一位同事的儿子去年上高一,不太适应集体生活,孩子的爸爸常年工作在海外,于是同事就办了短期离岗,专心在家接送孩子。从家到学校10多分钟的车程,每天8趟。有一次与同事聊天,她说:“早晨5点就起床,给儿子精心配制早餐。”6点钟儿子起床,她已把洗脸水、刷牙水弄好,饭菜、碗筷摆在了餐桌上。如果是在冬天,她就提前下楼把车发动起来,这样孩子一上车就能出发。“孩子的时间太宝贵了”,同事说。把孩子送到学校,她再回家,吃饭,收拾碗筷,随后到市场采购食材,准备午餐。11点钟把米饭预约上,接着再出门到校门口,早点来,停个好位置,让孩子少走几步,也便于离开。下午1点半把孩子再次送到学校,晚上8点多钟再来接。天天弦绷得紧紧的,有一天早晨睡醒了,一看表不到5点,想再眯一会儿,没想到再醒来已6点钟,吓得她心脏都快跳出来了,手忙脚乱给孩子做了饭,送到了学校,才长舒了一口气。从此她把闹钟调到了每3分钟响一次。同事说:“儿子中考成绩4百多名进去的,如今排在了百名内,每当我想起孩子在学校里认真的学习,不断的进步,我觉得很开心。”
学校门口有着与别处不同的风景。在马路拐弯处有一片空地,起初有5、6位家长在踢毯子,后来变成了两拨人在踢。欢笑声吸引了来往人们的注目。这三年下来,他们即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踢毯子的水平,说不定还能在油田比赛中获大奖,这真是多重收获。还有两名家长在校门口路灯下摆下了棋盘,下得很是投入,看的人围了一圈,1、2个小时的时间竟也一晃而过。
接孩的过程不寂寞。有时候会碰到好久不见的同学、同事,大家边走边聊,感情也拉近了许多。即便有些人不认识,一聊天,原因是孩子的同班同学,那也分外亲切。于是通过孩子,家长们也结识了新朋友。
墙里墙外也常有动人的场景上演。一次,我在校门口看到一对夫妻,男的脸色黑红,一看就是从事室外体力劳动的,女的衣服很皱,头发乱乱的,还带着一个7、8岁的小女孩,一家人在墙外痴痴地往墙内看,远远地看到一个女生向这边跑来,妈妈高兴地招手。隔着围栏,父亲把一大袋零食递给女儿。妈妈的手穿过围栏的缝隙,抚摩着女儿的脸,一遍遍地说,吃点好的,别牵挂家里。女儿望着爸爸妈妈,坚定地说,放心吧,我会好好学习的。年幼的那个小女孩不停地摸摸姐姐的校服,眼睛里充满了仰慕。我猜这可能是一对打工的夫妻,经济条件并不宽容,但他们的女儿能考入这所全国百所重点高中读书,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
墙内,是希望;墙外,是期望。
只是,若干年后,墙内的人一定也会走到墙外,用爱守望下一代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