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47|回复: 0

[2010年劳模展示] 焊花飞舞亮人生----吴友良

发表于 2010-5-27 13:40:5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当这个瘦弱而坚强的身影出现在机组抢修现场时,奋战在生产一线的干部职工们悬着的心落地了。
  “这次如果不是他,要完成这种任务,真的谁也没有信心。”领导深有感触地说。
  “他是拼命三郎,他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工友们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他,就是吴友良,中煤集团大屯公司发电厂检修分场电焊班班长,享受政府津贴的高级技师,在煤炭行业享有盛誉的“金牌焊工”,201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从学徒开始,手握焊枪19年,以对企业的强烈责任感,以绝不服输的顽强意志,以学习创新的不懈追求,练就了一身绝技,攻克了一个个焊接难题,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以飞舞的焊花照亮了灿烂的人生。

从文弱腼腆、不善言辞的学徒到全国劳动模范,从初中毕业的农村青年到江苏省专家级电焊高级技师,在19个春夏秋冬里,他以自学成才的艰辛历程证明着—

学习助推成长
   知识改变命运

  1991年初秋,吴友良接了父亲的班,从扬州老家来到微山湖畔的大屯,当上了焊工学徒。
  至今,他仍记得第一次焊接时的情景:穿上洁白的焊工服,左手持面罩,右手持电焊钳,学着师傅的模样去点焊,可是工件明明就摆在那里,自己戴上面罩之后手里的电焊钳和焊条却连工件的影子都摸不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点出了火花,可焊条竟然粘在了工件上任凭他左摇右晃就是拔不下来,眼看电焊机电阻增大导致整根焊条烧得通红,师傅赶紧提醒他:再不把焊条弄下来,电焊机就要烧坏了!情急之下的吴友良伸手就去拔焊条,随着手套上的一缕青烟,焊条终于被拔下来了,他的手也被烫起了一溜水泡,钻心的疼;出师未捷,他的脸一下子从头顶红到了脖子根。从那一刻开始,吴友良就暗暗地卯上了劲儿——别人能焊的,我也能焊;别人能焊好,我要焊得更好!
  绝不服输,引发了吴友良学好电焊技术的冲劲儿。工作中,他留心观察师傅们的焊接技巧,详细记录,虚心讨教;有任务抢着干,寻找一切机会参加“实战演习”;业余时间,他一边学习焊接知识,一边在手臂上捆上沙袋、举砖块,练手握焊枪平稳的基本功。在焊接中,他把眼看耳听和手法灵活融为一体,极其熟练地掌握了各类材质和不同位置的施焊方法。为提高对焊接材质、工艺的感性认识,他对照书本要求,反复进行焊接练习,认真揣摸其中原理,有时为了达到一个焊接点质量要求,他常常一趴就是七八个小时,不论冬寒夏暑,勤学不辍。天道酬勤,1993年,刚出徒的吴友良就开始崭露头角——在全厂焊工技术大比武中一举夺得焊工专业理论和实践考试的第二名。
  第一次成功给了他不竭的动力,也使他深刻认识到成长不在于起点高低,而在于目标的高度和前进的速度。从此,绝不服输的他暗下决心,非要在电焊技术上学出样子,弄出点名堂。他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放在焊接技术的钻研和学习上,只有初中毕业的他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自学《焊接原理与工艺》、《金属学及热处理基础》、《焊工工艺学》以及《金属材料学》等20多种焊接理论书籍。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吴友良还加紧对文化知识的补习。先后完成了业余高中的全部文化课程,取得了上海市经济管理专业的中专学历。2005年底,又通过了江苏电大经济管理专业大专课程的全部考试。精湛的业务技术和扎实的文化功底,使吴友良如虎添翼,在电焊技术领域扬帆远航。
  1996年以来,吴友良先后参加本厂、大屯公司、徐州市职工技能大赛,均一举夺得电焊工种金牌;1997年5月,他考取了《江苏省锅炉压力容器焊工技能教师》资格证书,并先后取得了23项锅炉压力容器焊接合格证,成为江苏省特定锅炉压力容器焊接技能指导教师; 2003年5月1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10月被授予江苏省有特殊贡献的高级技师,享受政府津贴;先后荣获中煤集团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十佳文明职工、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0年4月被授予2007-2009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他创造了垂直乌金烧镀法,填补了国内电焊领域的空白;他先后攻克了30多项技术难关,解决了上百项特殊焊接难题,他以屡建奇功的卓越风采诠释着——

问题就是课题
    用心就能创新


2001年6月,#3机组氢冷器总是漏氢,如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会导致发电机烧毁,给机组运行带来重大安全隐患。而要购买一组氢冷器需20余万元,且还不知是否能持久地运作。作为检修组的负责人,吴友良带领全班同志一起进行技术攻关。当氢冷器全部解体后,他发现退丝、挂锡工作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挂锡时浓重刺鼻的气味几乎让人窒息,而铜管上却只零星地挂上一点锡。为越过这个难关,吴友良一有时间,就不断地化锡、刷锡、喷锡、自己配制药剂,反复做着实验。眼睛红了、手臂酸了、呼吸困难了,就停下来喝口水,思考一会再干,终于,他摸索到了挂锡的方法,独创了焊剂调配、冷却镀及缠丝换热系的工艺流程, 后被企业称为“吴友良挂锡法”。

2007年5月,#7机组正在大修,工作人员意外地发现中压缸上下隔热套有七条裂纹,其中三条裂纹的长度竟达到210mm。该材料为W10Cr2Mo1耐热钢,耐高温、抗氧化性强,但焊接性能差,易开裂,构件焊后热处理困难。生产厂家要求返厂,然而返厂维修最快也要十几天时间。这意味着工期将拖后,为保证矿区供电,企业必须从网上高价购买电量1千多万度,然后再供给用户,经济损失巨大。胸怀企业,敢于承担,面对难题从不轻言放弃的吴良友,沉思良久之后挺身而出:“让我试一试!”如此难度的焊接,大伙连听都没有听过,有人劝他放弃,说万一处理不好,他这个电焊名师就将名誉扫地。但他一心只想着企业的利益。他上网查资料,研究分析母材钢性和应力形式,制定修复方案和工艺措施,于当日下午2:30开始连续奋战了12个小时,成功将七道复杂的裂纹挖补焊接好,保证了机组按原计划投运,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资金。

2007年12月7日,#3炉磨煤机直径近一米的轴瓦脱胎、刮离,被迫停炉抢修。没有备品,唯一的办法是修复这个已经可以报废处理的大瓦。这种轴瓦的大面积修复从未有人做过,但是不修就得停产。吴友良总是把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当作课题,勤学善悟,打破常规,敢于在技术禁区一试身手。他再次主动请缨“试一试”。大面积修复需要大量的乌金,而乌金的库存严重不足;原有的工艺参数不适用于体积如此庞大的轴瓦的修复工作。吴友良经过反复计算研究,硬是拿出了解决方案:重新修订挖补工艺并将原轴瓦上清理下来的报废乌金收集、提炼后再使用。经过三天的连续作业,吴友良圆满完成了修复任务,同时也创造了“乌金烧镀法”焊接新工艺。

#6、#7炉是135MW循环流化床锅炉,因设计缺陷,自投产以来其播煤风出口屡次发生堵煤、烧红、烧穿事故,造成多次停炉,严重时每7—15天就停炉一次,一度被称为“礼拜机”,停炉后每次修复时间为一周以上,经济损失惨重。用心就能创新。2007年元月,他悄悄盯上了这个难攻的堡垒,经过反复查找资料和分析、设计、修改,他向厂领导提交的改造方案得到了高度重视。2008年3月,#6、#7炉播煤风出口全部改造完工,至今未发生一起上述事故,每年可为企业减少经济损失上千万元。

他带领电焊班17名成员先后上百次参与机组大、小修和抢修,避免了一次又一次机组停运事故。吴友良总是把最重最累最苦最难的活留给自己,他以身先士卒的示范引领展示着——

奉献淬炼党性
    责任在于率先


#6炉一次风室漏风,曾多次导致水冷壁管磨损后泄漏、锅炉被迫停炉。大修期间,厂里决定对一次风室内部鳍片和水冷壁进行补焊、换管。高度仅有0.8米的一次风室内部空间极其狭小,人只能蹲着前行,头顶和脚下密密麻麻排列着无数个抓钉,稍不留神就会扎到背上留下累累伤痕;风室仅靠两个直径0.7米的入孔门进行通风,焊接时产生的有害气体、浓烟、粉尘和刺鼻的味道呛得人喘不过气来,条件十分艰苦。吴友良和工友们就用一块凹凸不平的保温材料或者一块铁皮作为身体的支撑点,就这样蹲着、跪着焊接。在他的带领和鼓励下,班组职工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艰苦奋战,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
  最“火热”的场面要数给烧得通红的J阀焊“保温桶”。炙热的烟气烤得人几近窒息,脚上劳保鞋的鞋底都被烫得粘在了隔热钢板上。吴友良往厚厚的手套里灌上水,靠近J阀之后咬紧牙关一个劲儿地焊,焊条越焊越短,越接近烧红的J阀,手部承受的温度就越高,尽管手套里面有水作为冷却介质,可吴友良的手背上还是被烫出了好几个泡。默不作声地在水泡上垫上卫生纸,他又接着焊,直到完成任务。现在,他的手上还留着很多伤痕的印记。
  一名合格的电焊工必须适应蹲、趴、跪、站、仰、侧等多种焊接姿势,吴友良就曾经侧坐在地上、偏着头把身体探进#6机组13米层除氧器一个开关柜与墙体之间约20厘米左右的缝隙里,卡在那里保持一个姿势连续作业,工作结束后他自己已经无力退出,是同事们硬把他拽了出来。
  2008年夏天,吴友良蹲在一个角落里焊接,一颗花生米大小的火红的焊渣烧透了厚厚的电焊服,从裤腿里钻进了劳保鞋,钻心的疼痛袭来,吴友良却动都不敢动——焊渣停留在一个地方只会烫出一个大水泡,若是乱动,火红的焊渣会在鞋子里滚动从而烫起一片水泡。在那之后的一个多星期里,吴友良拖着个大水泡往返于各个检修地点之间,没过几天,磨破的伤口就感染发炎了,高烧不退的吴友良这才不得不进了医务所输液治疗,可是,拔掉了输液管,他马上又会出现在抢修现场。天气炎热加上护理不当,这个水泡整整折腾了他1个多月才偃旗息鼓。

电焊班个个身怀绝技,曾在大屯公司第二、第四、第五、第六届技奥会上包揽了电焊工种的全部奖项;班里17名成员中有5人取得了江苏省焊工实践操作培训指导教师资格,拥有1名高级技师、10名技师、3名高级工。他以人才培育的大局意识实践着——

团队大于个人
   知识服务企业

  吴友良是电焊班班长,他深知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多年来,他乐于与工友共享技术,分享成功,让电焊班成为了一个快乐、团结、互帮互助的温暖的集体。他先后用自己获得的各项荣誉所得奖金为班里购置了两台电脑和专业书籍,根据工作情况适时地组织大家学习,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前沿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结合实际转化为操作技能。多年来,工友们养成了“技术共享”的习惯——每完成一个新的任务,回班后都要相互交流施工要点、操作方法、工艺参数、关键环节和心得体会,互亮绝活,互提技能。电焊班的全体成员在吴友良的带动下个个身怀绝技,他们在各类职工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在大屯公司第二、第四、第五、第六届技奥会上包揽了电焊工种的全部奖项;班里17名成员中有5人取得了江苏省焊工实践操作培训指导教师资格,拥有1名高级技师、10名技师、3名高级工,刚走上工作岗位的3位小伙子正在积极备战,准备考取高级工。
  2005年11月18日,大屯公司发电厂“吴友良劳模创新工作室” 和“吴友良焊工培训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它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当知识型职工”为目标,以“敬业爱岗、勤奋钻研、无私奉献、勇创一流”为主题,激励和引领广大职工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积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作为带头人,他集聚了检修分场23名骨干成员,立足生产实践,先后攻克了汽水管道带压堵漏;#6、#7锅炉播煤风口堵煤、烧红、烧穿等三十四项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吴友良深知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乐于从事电焊教学工作,把知识转化为更多学员的能力,为企业培育人才。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把他积累的经验、掌握的技术教给他的学生们,通过他们发挥知识的最大效用,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安全生产。2007年,他参与培养了高级电焊工28名、压力容器焊工23名、合格项目89项、焊接技师11名,培训来自中煤五建和大屯矿区的取换操作证焊工四期142人次;2008年参与培训焊工操作证学生600余人次、压力容器焊工57人次,200余个项目;2009年又参与培训焊工操作取、复证学生300余人次,压力容器焊工37人次,120余个项目。2008年,他在实践中总结撰写的《垂直位置巴氏合金烧镀法堆焊技术》和《带压堵漏操作法》被评为徐州市十大操作法和先进操作法,并在学员中广为推广,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充分运用。

他是一名合格的电焊工、合格的党员、合格的教师、合格的班长,却不是“合格”的父亲、“合格”的儿子、“合格”的丈夫。他以忠于企业的满腔热忱书写着——

忠孝自古难全
    铁肩担当大义

  1996年10月,吴友良当了父亲。可繁忙的工作常常让小两口儿无暇照顾这个小小的男孩儿。吴友良的妻子在汽机运行长期三班倒,1998年5月的一天凌晨2点,电话铃声骤然响起——设备故障必须马上抢修。那天妻子正上夜班不在家,吴友良给熟睡中的儿子掖了掖被子转身出了家门,一直忙到天蒙蒙亮。回家的路上,邻居正在晨练,看到吴友良觉得非常意外:“你们两口子干什么去了,你儿子哭了大半夜。”吴友良的心猛得一紧,飞奔进家门,1岁多的宝宝从床上掉了下来,脑门上被磕下去一个坑,已经哭得趴在冰冷的地板上睡着了。从此以后,吴友良最怕晚上的电话铃声,但每次接到抢修的电话,他总是义无反顾、急匆匆地赶往现场。十几年过去了,那个小坑仍在孩子的脑门上,他时刻提醒着吴友良作为父亲应尽的责任。
  吴友良弟兄四个,他年龄最小,一直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在老父亲患肺癌化疗期间,吴友良几次探亲都因突发的抢修任务而未能成行。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吴友良匆忙从检修现场赶回老家,已经奄奄一息不能讲话的老父亲紧握住他的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吴友良趴在父亲的身上泣不成声,请求父亲对他的宽恕。父亲去世后,吴友良时时刻刻牵挂着住在扬州老家、身边没有儿女照顾的年迈的母亲,隔三岔五就响起的电话成为母子俩的默契。2009年5月,#7炉扩大性小修需要大批量更换水冷壁管达300多根。而此时,76岁的老母亲不慎将腰、腿摔伤,卧床不起。检修任务重、焊工人手少,分身乏术的吴友良只能对着电话,含着泪对妈妈说:“妈,对不起!这里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我不能离开……”后来,吴友良的哥哥将母亲接到了大屯治伤,每天下班后,吴友良都尽可能地陪在母亲的身边尽孝。
  十几年来,吴友良记不清加过多少班、熬过多少夜,他的身后,一直都是妻子在默默地付出。对妻子,吴友良同样有着深深的歉疚。2007年4月#3机组大修期间,妻子因病住院。为了保证机组早日投产,他整日忙碌在抢修现场,没能亲自把妻子送进医院,更没有时间去照顾她。妻子手术需要签字的时候,他正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进行焊接作业。吴友良说,刚结婚的时候,妻子几乎什么家务都不会做,吴友良却烧得一手好菜。此消彼长,十几年过去了,吴友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而今的厨艺却让人不敢恭维。
  几度春草绿,几回秋叶红。多年来,吴友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善于创新、无私奉献,创造了骄人的业绩。站在新的起点上,吴友良更多地考虑着他的“吴友良创新工作室”。他打算利用业余时间把埋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手工氩弧焊、熔化极氩弧焊等新技术、新工艺系统地总结梳理一遍,编入培训中心的电脑形成题库供学员们学习,使吴友良创新工作室形成以点带面的运行管理模式,即以工作室为一个点,工作室的每一个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形成一个面,带领班组成员共同完成技术改造和检修任务,让专业知识像绚烂的焊花般飞溅,提升工作室的辐射效应,惠及更多的员工,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董星万  吴国齐  王广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