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9|回复: 0

邱华栋:以外来者眼光打量都市变化

发表于 2017-11-15 20:34: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国作家网>>评论>>创作谈
邱华栋:以外来者眼光打量都市变化
2017年11月15日09: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邱华栋
每个人和北京关系不一样,有时间差。我是199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在北京市经信委工作一年,后来当记者。我作为外来者,经历了北京上世纪90年代巨大的变化。看到北京从传统的城市迅速变成国际化大都市。比如三里屯开始出现酒吧,我在那里待着,一边喝各种酒,一边写各种稿子,一天晚上可以写10篇。比如《男孩女孩》、《苏姗娜迪厅》等,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刚冒出来的,我对这些比较感兴趣。
我来的时候北京只有1100万人,2015年,北京是2200万人,翻了一番,我觉得这个过程非常伟大,里边蕴含很多故事。对我自己的写作来说,一开始更多写意象,用夸张、荒诞的方法,写年轻人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迷惘感、漂泊感,有一些京漂感觉。
我关心的主要是北京新型的中产阶级以及文化白领,几部长篇小说都跟这些人有关。比如1993年到1995年大量采访来北京的流浪艺术家,他们有的住在公交车下边,有的连续一个星期吃白菜帮子。到2000年奥运会前后,再问他们今年卖几幅画?卖10幅,挣4000万元。所以我在23岁时写过一个长篇,是关于流浪艺术家追寻梦想的,我和北京的这种关系,就是新北京在我的眼前不断成长。
从文学史上看,大作家都跟伟大的城市有联系。中俄《十月》杂志合作,让中国比较好的作家写北京,俄罗斯作家写莫斯科,形成首都和首都之间的呼应,很有价值。在文学史上像詹姆斯·乔伊斯和都柏林,安德列·别雷和彼得堡,保罗·奥斯特跟纽约,都有密切的关系。保罗·奥斯特写的《玻璃城》纽约三部曲写得太漂亮了,当然,这是一个讨巧的做法。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个北京,我们的写作共同构成北京这个伟大城市的书写,汇聚出关于北京的多重影像、多重记忆、多重审美。作为北京作家,我感到多么幸福,我想紧紧拥抱这座北京城市,喊一声:“我就在这里待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