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2|回复: 0

碎瓷之上的佛教茶文化

发表于 2017-11-16 20:25: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收藏快报

  景德镇民窑出产的青花瓷器,有一些小碗内底写着“紫茸香”三个字(图1、2、3)。从这些小碗的造型、青料以及款识等特征看,它们属于清代早期的器物。引人关注的是,这“紫茸香”是什么意思?又是为了什么写在小碗的内底?

图1

  明代的《幼学琼林》中有这样两句话:“待客惊雷荚,供佛紫茸香,淄流清况;呼为钓诗钩,亦号扫愁帚,骚客闲情。”其中“惊雷荚”“紫茸香”是茶名;“钓诗钩”“扫愁帚”则是酒名。两句话的意思是:款待客人用“惊雷荚”茶,供奉佛陀用“紫茸香”茶,是僧家清寒的况味;呼酒为“钓诗”的钩儿,或叫做“扫愁”的帚子,是诗人闲雅的情致。

  《幼学琼林》这两句话中的茶名和酒名,都是有出处的。酒名出自苏轼《洞庭春色》中的诗句:“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茶名出自《云仙杂记》中的一则记载:“觉林院志崇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客赴茶者,皆以油囊盛余沥以归。”

图2

  《云仙杂记》是五代后唐冯贽编的一本书。此书通过摘抄其他书籍的方式,收集了许多唐、五代时期的奇闻逸事。有关“紫茸香”这一条的内容,就来自《蛮瓯志》一书。后来《蛮瓯志》失传了,“紫茸香”却借《云仙杂记》保留了下来。后世读者从这一记载中知道,唐代寺院的僧人将茶分成三等,下等的自己喝,中等的待客,上等的“紫茸香”则是用来供佛的。毫无疑问,“紫茸香”是上等好茶的名称。

图3

  在明清时期,“紫茸香”上等好茶的名声,依然响亮。晚明的王彦泓曾有诗云“笑颜曾见斗茶开,香染柔荑绿似苔。恰有紫茸香一饼,瓶笙声里等卿来。”从这首诗可见,“紫茸香”不仅是明代待客的好茶,而且还保留着唐代茶饼的特征。古代茶饼的食用方法,在现代人看来比较复杂,是要先以瓶煎茶,茶水微沸时会发声如吹笙,所以才有“瓶笙声里等卿来”的句子。

  那么,在茶碗内底写“紫茸香”三个字,又是为了什么呢?这应该与特定的佛教茶文化有关。《蛮瓯志》在说“紫茸香”是供佛的上等好茶之后,还说:“客赴茶者,皆以油囊盛余沥以归。”说明在寺院供佛的“紫茸香”茶水,有最后被香客用“油囊”装走的习俗。这种习俗可能有与佛分享、沾点福气的含义在里面。在茶碗里写上“紫茸香”三个字,是为了帮助香客识别哪些碗里装的是“紫茸香”茶水,以免拿错。

  这一点与明代嘉靖年间一种内底写“茶”“酒”“枣汤”等字样的瓷器小盅相似。嘉靖这类小盅的外底,一般都写着“金箓大醮坛用”六字,表明它们是道教设坛斋蘸用的器物。内底写“茶”“酒”“枣汤”等字,是为了避免在做法事时,将几样颜色相近的液体供物弄混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