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17 06:52:52
|
查看全部
襄阳得失 举足轻重
记者:襄阳对于《隆中对》战略实现有何重要性?
叶植:襄阳的得失是影响三国政治局势发展的一个关键。随着汉末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刘表入主荆州,荆州在全国的地位立即变得举足轻重。而襄阳位居汉江中游,控扼南北交通要道,成为南北攻防的战略枢纽,因此刘表把荆州治所移到襄阳。从这个角度看,谁拥有了襄阳,谁就拥有了占据荆州和争夺天下的战略优势。
诸葛亮在《隆中对》三分天下以成鼎足之势、进而统一天下的设想中,占据荆州是其核心和灵魂,其他规划都要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去江东与孙权结盟时说:“操军败,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可见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最初设想是中原、江东、荆州的三足鼎立,再以此为基础取益州、争天下。而此时荆州还在刘表手中,诸葛亮所说的荆州应是包括襄阳在内的整个荆州,没有襄阳的荆州是不足以此为基础去取天下的。
记者:为什么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描绘的宏伟蓝图最终没有实现?
叶植:由于曹操大军的快速推进,使刘琮措手不及,被迫投降,刘备南逃,襄阳从此落入曹操之手,成为曹魏南部边境最重要的防御支撑点,死死锁住荆州北向的咽喉。
襄阳对于《隆中对》战略实现的重要性,刘备、诸葛亮等人都有清醒的认识。在夺取汉中之后,襄阳就成为必须争夺的战略要地。《隆中对》中设想的北伐是待天下有变、时机成熟时的两路并举,只有牢牢占据了荆州,《隆中对》战略才有实行下去的坚实基础。但当时担任荆州最高长官的关羽,急于建功,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后勤诸方面都未作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擅自发动夺取襄阳的战役。在整个战役期间,蜀汉完全陶醉在轻取益州、勇夺汉中的胜利之中,对如此重大的一次军事战役行动坐视不管。关羽虽然一度取得了围樊城、水淹七军的暂时胜利,最后却被魏、吴联合暗算,荆州丢失。曹魏牢牢地控制了襄阳,南部荆州为孙吴所有,解除了上游对其威胁,蜀汉退至永安以西,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稳定下来。故《隆中对》战略计划在实行了一半之后,就此夭折。如果襄阳为刘备所有,《隆中对》战略得以逐步施行,刘备、诸葛亮的理想是有实现可能的。
记者:您对《隆中对》是如何评价的?
叶植:《隆中对》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谋略,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隆中对》里,诸葛亮分析了东汉末年的天下大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也隐含着诸葛亮的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治国策略,是诸葛亮政治智慧的结晶。如今,襄阳三国文化是以诸葛亮文化为龙头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隆中对》所策划的三分天下看似一个神话般的奇迹,其实这正是三国文化风靡海内外千余年的重要原因。(王涛)
相关链接
隆中对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