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0|回复: 0

“扶贫果实”更须防卖难(话说新农村)

发表于 2017-11-19 10:30: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扶贫果实”更须防卖难(话说新农村)
2017-11-19 00:00
徐元锋
  产业扶贫离不开胆大心细选产业,措施扎实巧扶植,也离不开扎牢兜底保障网
  
  乌蒙山区65岁的季兴全,这两年把自家养的黑山羊逐渐换成西门塔尔牛。为啥?养羊难挣钱。如今活公羊一斤只能卖十五六元,价格比前些年降了五六块,母羊更是降了十来块钱。养牛就大不相同,季兴全所在的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钻木杆村小组,靠着“发牛财”,村里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1户残疾人,另外的24户全都脱了贫。但老季也在担忧,因为他听说周边不少地方都在养牛,牛多了还能稳赚吗?
  老季的担忧值得我们思考。发展扶贫产业,是许多贫困群众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必由之路,也关乎脱贫的持续效果。因地制宜搞种养殖业,经济上见效快,群众易接受,成为不少地方脱贫的主攻方向。凡事有利有弊,靠种养殖结出的“扶贫果实”,大多是生鲜、活体产品,急需市场变现。此州和彼市、甚至省份之间的产业雷同难以避免。这些产业起步时间接近,产品上市时间也会比较集中,未雨绸缪防止“烂市”得提上议程。
  以云南省核桃产业为例,核桃是山区农民的生态树和摇钱树,脱贫攻坚大有可为。经过六七年发展,如今云南核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产量上来了,价格却下去了,如何消化不断进入盛果期的核桃,成为行业当今最大的挑战,关乎诸多贫困群众的钱袋子。辩证看,规模化种植的核桃,为深加工和品牌经营打下基础,成了现代农业成长的“沃土”。但从过程和一家一户看,一个产业成熟一般得经历十年以上市场洗礼,也可能赔本赚吆喝。市场“铁律”前,如何尽量不让贫困户“雪上加霜”?
  提早布局产品深加工和销售渠道,不能只管前头不管后头。基层选择脱贫产业时,一般都会算笔账:亩产多少、单价多少,一家种几亩就保准脱贫了。但这还是“纸上谈兵”,市场瞬息万变,行情不会按人的愿望走,扶贫也要遵循市场规律。产业扶贫不仅在选择产业时要小心谨慎,还要花更大功夫研究“后端”,千方百计消化“扶贫果实”。
  让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让合作社连接起大市场,从组织化上给贫困群众“上保险”。贫困户本来就怕市场,家底薄经不起折腾,身边能人、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帮衬很重要。现在,不少地方筹措了不少产业帮扶资金,“撒胡椒面”分到贫困户手里效益不佳,就通过入股等方式,交给合作社或者龙头企业来经营,还给贫困户定了保底分红比例。这么做好处不言而喻,给贫困户找到了组织。不过选择企业和产业也要慎之又慎,千万不能让帮扶资金打了水漂。
  多找找社会帮扶的门路,扩大“扶贫果实”的销路。通过对口帮扶、挂钩结对子等形式,让贫困地区、贫困户和发达地区、城里人结上亲戚。市场虽然冷酷,亲戚间自有真情在。如今许多机关食堂、机场车站,吃的就是专门运来的扶贫粮、扶贫菜和扶贫果。别小看这股公益的力量,毕竟扶贫产业中的贫困户是少数,即使不划算也多拉他们一把,把爱心消费“精准滴灌”,圈里的牛羊和枝头的果才能更多一重市场保障。
  要防止产业扶贫的市场风险,还需要发挥精准扶贫多种措施的协同作用。暂时亏了点,只要还能“两不愁、三保障”,还有政策兜底措施,脱贫依旧可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