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76|回复: 0

[行业特色与就职提醒] (地质)面对灾难,中国人特别坚强吗?

发表于 2010-5-28 16:50: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4月1日,《中国青年报》副刊“青年话题”发表《面对灾难,中国人特别坚强吗?》的文章,这篇文章直刺“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在进行灾难报道时,国人所体现出的“坚强”。可真是这样吗?此文甫一刊发便引来了众多读者的关切。“被坚强”一词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面对“被坚强”,有的网友甚至说:如果要承担更多的苦难,宁愿人生不被坚强选择。——编者
“被坚强”案例一
面对灾难,
中国人特别坚强吗?
先请看两篇报道的节选:
“30日当天搭乘地铁的人们仍很多,但乘客们大都一言不发,表情肃穆,又显得非常警觉。‘地铁上的气氛非常紧张,听不到任何笑声,人们的脸上也没有一丝笑容。’莫斯科大学生艾丽娜·塔莎托娃说。另一名学生卡特雅·凡科娃说,‘今天坐地铁时,有人的电子表嘟嘟作响,然后我想:天哪,又来了!’”(《新京报》3月31日)
“3月24日,福建南平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在上课。目前,学校师生情绪稳定,教学秩序如常。”(新华社3月25日)
将两篇报道作如下比较:
新闻背景:前一篇报道的新闻背景是,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卢比扬卡地铁站和文化公园地铁站3月29日上午接连发生自杀式爆炸事件,已造成至少38人死亡、64人受伤。俄罗斯情报机构初步调查显示,制造这两起爆炸袭击的是两名来自北高加索地区的女“人弹”。后一篇报道的新闻背景是,3月23日早上7点24分,南平实验小学门口发生一重大凶杀案,55秒内13名小学生被杀,其中当场死亡3人,送医院救治10人。制造这起惨案的凶手是一名医生。
时间:都是惨案发生的第二天。
人物:前一篇报道中的人物是乘客,多数是大人。后一篇报道中的人物是师生,多数是小学生。
节选部分的要点:前者强调乘客们感到紧张,非常紧张,后者强调师生们情绪稳定。
结论:中国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超过了俄罗斯的大人。显然,中国人比俄罗斯人坚强。
写到这儿,又想到几天前看到的一篇文章。作者说了大意如下的话:一天,他看中央电视台四频道的节目,内容是台湾地区的物价上涨了4.5%,台湾人说,活不下去了。随后,他转到一频道,巧得很,也恰好在说物价问题,说大陆物价上涨了6%,而几个市民在接受采访时都说,对于物价上涨他们能够承受。由此,我进一步得出结论:不仅中国人比外国人坚强,而且中国大陆人比台湾人也来得坚强。
果真如此吗?我们再看看南平事件发生后的一些报道:“由南平市35名心理咨询老师组成的南平实验小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心理干预小组已经成立。福建师范大学15名心理学老师、福建医科大学6名心理学老师也来到了学校,共同为实验小学师生开展心理辅导。”这段话说明南平小学的学生们情绪还没有稳定,他们需要心理救治,他们并不是“坚强如铁”。
同样,物价上涨6%,大陆人会都能够承受吗?恐怕未必。至少一个月拿千把元退休金的退休职工难以承受,下岗工人难以承受,生活困难的家庭难以承受。
我不明白记者为什么总要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大陆人说得如此“坚强”,好像无论是发生大地震,发生特大事故,发生群体性事件,他们都能平静如水。或许在记者看来,这是在歌颂中国人,而在我看来,这是在贬低中国人,表面上在夸中国人坚强,实际上在说中国人麻木。《中国青年报》汪强
“被坚强”案例二
清晰比较背景
勿要断章取义
4月3日央视新闻播报节目中这么一条,说是最近不知哪里做了一个调查,说日本青年中百分之九十认为幸福感和买房无关,租房更好。而且不买房,生活压力小,可以用钱做更多的事情。尤其是东京市中心,七八十平米的房子,要一亿日元,而且还意犹未尽地补充说,去年统计,东京房价世界排名第二。
又出来忽悠了,似乎为了暗示我们的房价并不高。日本七八十平米的房子一亿日元,折合人民币七百万,这是央视说的。
日本卖房是按照实用面积计算的,如果房子是80平米,按中国建筑面积来计算的话,应该至少是100平方米。
在日本,房子是装修好的,门窗和墙体都使用了很好的隔热材料,拎着包就可以入住。即使是10年前建成的公寓,走进家里不打空调,也是暖洋洋的感觉,冬天不会太冷,夏天不会太热,全部按照防八级地震水准建造。
注意,在日本,偷工减料的建筑是不可能存在的,建筑商打死也不敢这么做。以前还有日本商人卖了假食品、毒食品后,大多只能自杀谢罪,不仅法律更涉及道德问题,有过许多报道的。
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收入约20万日元,即1.4万元人民币,是我们的8-10倍。即使日本吃的比较贵,还没有贵到比我们8-10倍的程度,而且其他东西都不贵。
日本还有较为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从儿童福利到残疾人、老年人福利及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扶助、医疗扶助等各种制度应有尽有,而且根据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日本在六十年代就提出“福利国家”理念,经过七十、八十年代的成功转型,目前是个中税金中福利国家(与北欧等国高税金高福利相比,弱些)。
近期新上台的民主党又提出增加儿童抚育费等福利政策,虽然财政不断赤字(他们的赤字也多用于民生方面)。
我们的央视为什么不全面地分析一下、比较一下各国背景,再提出房价问题?为什么要断章取义地说事?
hegieer
“被坚强”案例三
对“坚强男孩”
不能止于赞叹
近日,网友发帖称一个11岁男孩每天顶着寒风,在街道边摆地摊卖书挣点钱,帮爸爸妈妈“减压”,供自己和5岁的弟弟念书、生活。大过年的也是如此,还经常在路边啃方便面充饥边读书。网友们被小男孩感动,盛赞他懂事和坚强。(2月20日《扬子晚报》)
一个11岁的小男孩寒风中摆地摊赚钱,挺不容易,相比生活在父母呵护下的小皇帝、小公主,这样的小男孩也更显得懂事、坚强,也就分外令人感动,无怪乎会在网络上引起一片围观,网友们纷纷赞赏。
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男孩之所以摆地摊卖书,离不开其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那就是生活的困难。若非如此,谁家的父母舍得让11岁的孩子,大过年的在寒风中卖书?因此,如果换个角度看,小男孩与其说是坚强,倒不如说可怜,让人心生怜悯。
但是,在卖书的小男孩周围,却是一片一边倒的“赞赏性围观”,人们给其冠以“坚强”之名。然而,笔者觉得,这忽视了孩子背后的苦难,所以不禁令人心生忧虑。
小男孩寒风中卖书,坚强也罢,可怜也罢,反映出的仅仅是一种个人生存状态;面对这样一个小男孩,“围观者”的不同态度,反映出的则是整体的社会生态。两相比较,后者,也就是众人的态度,无疑比小男孩的行为,更值得引起关注和反思,因为这不仅会影响更多类似小男孩的未来命运,甚至关乎社会的文明进步。
人们看得到小男孩的坚强,说明赞赏这样一种坚强的生活态度。这本身当然没什么错,毕竟,坚强本身就是令人赞赏的品质。但是,面对摆摊的小男孩,一边倒的赞赏性围观现象,恐怕就并非好现象了:缺乏理智而足够的反思,缺少对苦难孩子的温情关怀,更少有对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及其背后问题应有的审视与反思:对一个11岁的孩子而言,他的童年应该快乐地读书,而非在寒风中的地摊上渐渐消逝……
有一首短诗说得好,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看到寒风中摆摊、读书的11岁小男孩时,除了发出赞叹声,我们是不是还需要多做一些别的什么?要知道,对着“坚强男孩”只有赞叹的社会,凄凉的“被坚强”将不知持续到何时。而一旦如此,这位“坚强男孩”以及更多有着类似命运的孩子,就很难得到制度性的关怀与扶持。
因此,在“赞赏性围观”之后,还必须省思“坚强男孩”背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并通过各种可行的方式弥补这种缺失,从而使“坚强男孩”成为“快乐男孩”。


      本文来源:新文化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