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郑俊才:拼搏铺就成长路
他是巴山蜀水间走出的俊逸之才,他是2017年度中国石化业务竞赛金牌获得者,他更是一名普通的修井人。作为采油气工程技术服务中心青工成长的一面旗帜,他用实践证明了拼搏的意义,时光荏苒十一载,这棵巴东深山里的小苗,倔强地在江汉扎根,终于长成了遒劲的青松。
拼搏奋进铸阶梯
2006年8月4日,是巴东青年郑俊才抵达江汉的第一天,暑热难耐的空气里,平添了几分离乡背井的愁绪,但面对即将展开的人生画卷,他的心中更多是新鲜与期待。然而井下的事业充斥着艰辛,修井工作对体能与意志的双重挑战形成了一种自然的筛选机制,不到三个月,同来的老乡们离去的有半数之多,大浪淘沙,留下的是真金。这位倔强的土家小伙儿,携着一份与生俱来的至柔至刚的民族性格——外表沉静和顺、内里刚劲坚韧,他笃信,扎实付出会有收获,身为门外汉,业务技能薄弱,便只有凭实践出真知、以实践炼才华,于是,陈设简单的宿舍里,《井下作业工试题库》、《石油天然气井下作业井控》等专业书籍是他的案头必备,施工现场,原井喷油喷水的时候他抢着上、五十斤的水泥他一次扛两袋,每每上井归来,满身的油泥是作为初学者的他给自己的奖励与勋章。
努力拼搏的人不会被辜负,在2006年底的师徒同台技能比武中,他首次亮相便轻松拔得头筹!随后,仅仅一年时间,从场地工、小班资料到副班长,他的“晋升”之路可谓异常迅捷,而在这背后,是他超出常人的艰辛与付出。机会总是眷顾勤奋者,入职仅一年后,2007年10月,他就因优异的工作表现被推荐前往重庆科院脱产学习一年,得到异常珍贵的学习机会,身为“异乡人”的他感受到了组织给予的尊重和信任,一个劳动者的自信、荣耀与归属由此生发。
回首这段初为修井人的青葱岁月,他说,“感恩”是我初入行时一路奋进的源动力,感恩刚入队时在生活上给我热情照顾的梅云仿书记,感恩在工作上指引我方向的韩天书记,更感恩单位对我无私的栽培,身为一名劳务工,不曾想过会收获如此多的瞩目与幸运,他们让我停不下拼搏的脚步。这个土家青年的人生哲学何其朴素!他只想回馈曾给自己无私帮助的师长、回馈千里奔徙后远方遥遥观望的家乡父老、回馈滋养自己成长的这“第二故乡”,却在一路收获了如此之多的“惊喜”。
十一载岁月里,他并非一直昂扬如初,只是每当遭遇挫折,他都将这些挑战看作是助他成长的阶梯,“行百里者半九十”,军人出身的他以矢志达成目标为天职。在最难捱的日子里,他会和自己对话,想到提携过自己那一双双温暖的手,便会重燃希望,一扫眼前障目的雾霭,他说:“只要专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该来的必定都会到来!”
踏实苦干有收获
漫漫十一载,放到生命的长河中观望,亦是一段不短的历程,这四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从未放弃过对业务的精研,为了更熟练地掌握井下作业技术,他一边求师问道,一边通过书籍和网络检索,多渠道增广见闻,以获得最佳操作方案,正是凭着这股子不知疲倦的拼劲儿,他曾相继获得了2012年度、2013年度井下作业处“十大安全卫士”、2015年度湖北省井下作业工第一名。在精进技术同时,他还以缜密周到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各项施工任务,在数百井次的搬家作业中未发生一起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事故。
每逢风险系数高的施工项目,他都会在班前会上细致地把风险分析到位,在操作中做到即时提醒,像吊装等高风险的活,他必定亲自上阵带着队员们一起干;作为管理者,他也做到了恪尽职守、坚持原则,那是2016年12月的一个午后,他带领着105队的员工们在浩8-4井搬家,已安排好的大吊车正在从另一井场返来的路上,便先期派了8吨小吊车装工用具,正是北风凛冽的时节,装完工用具后,意图“多快好省”的吊车队长起意用小吊车装值班房,“这是严重违章!”郑副队毫不犹豫地拒绝并当即向大队做了换车汇报,直至晚十点,大吊车才姗姗来迟来,然而麻烦不断,大吊车的吊臂灯全部损坏了,没有灯光的深夜里盲目起吊,后果不堪设想,又冷又饿的冬夜里,他冷静地一边安排司机修车一边向队里再次做了汇报,直至深夜十一点,终于安全稳妥地将值班房吊装完毕。天道酬勤,他用实践证明了,通往成功的路途中,“身份”不能影响什么,唯有心无杂念努力拼搏,则前景可待,金牌可期。
金牌有路勤为径
2017年的5月中旬,为了迎战集团公司的业务技能竞赛,郑俊才开始了他的集训历程,而他所属的修井105队也开始了一段金牌“护航”之旅,虽然作业量极其饱和,但队上从未因岗位资料、工作难题等打扰这位“种子”选手的训练。怀着对组织的感恩,秉持着一直以来力臻极致的行事风格,他开始了一段极为艰苦的备战征程。
2017年恰逢工具工比赛的首届,各项内容都处在摸索阶段,因此需要整理和记忆的理论知识浩如烟海,早已过了记忆黄金年龄的郑俊才却毫无惧色,硬是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扎扎实实拿下所有理论,并在其间总结出一套部件首字和关键字“串背法”与同学们分享。因为自觉实践操作是弱项,于是他在操作练习上坚持每天比别人多训练至少一个小时。彼时正是夏天最为炎热的时节,他矗立在室外搭建的棚子里,用恒心与定力站出了一个石油人的坚韧。从槐花初绽到桂子飘香,历经一百五十个废寝忘食的日日夜夜,他满负荷地运转着,每天凌晨4点起床背书,夜晚练习到12点入睡,“吝啬”的他,连午休的时间也要“征用”来查找资料。
同学们不会忘记,那个无数次在下课后还要就工具的正确装配顺序、最佳操作流程及如何节省时间等问题和老师“纠缠不休”的“麻烦同学”,同宿的舍友记得,无数次深夜里睡眼惺忪时,身边微黄的台灯下,“郑”在读书的“超人同学”。为了更广泛地“捕捉”到每一个有价值的考点,他从不满足于知识点的一般解读,他说,要触类旁通!要精益求精!他不知疲倦地检索工具书外更权威的书籍,在机械制图上寻找最佳表达方案,在网上搜寻专业论坛,下载相关视频与同学们分享讨论。训练是艰苦的,尤其组装工具训练更是个极为消耗的项目,为了压缩时间要来回奔波,一整天不停歇地“动手动脚”,洗澡的时候,同学们看见他手上、脚上全磨出了硕大的水泡,但他不以为苦。在他和老师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下,原本需要18分钟的组装偏配被成功地改进至11分钟!
作为一个有心人,他不仅花时间琢磨操作技术,还在工具摆放、考场设置上做了周全的考量。当他知道考试所限定的时间尚不确定时,又率先提出建议,准备两套组装方案,一套标准、一套简练,以此有效地防范了考场上的可能发生的微小变量。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不懈的努力与拼搏最终助力他问鼎了行业巅峰。身披“中国石化业务竞赛金牌”的绶带,胸前的金牌映照出一脸古铜色的灿烂,挺拔的身姿依稀可见硬朗的军人气质。虽然被鲜花与掌声簇拥,他还是那个巴东大山里走出来的淳朴汉子,砥砺奋进十一年,从门外汉到金牌选手,征途漫漫,一如幼时翻越家乡广袤的山山水水。载誉归来,他说,我只是走到了新的起点,成功路上道阻且长,唯有扬勤奋之帆、以拼搏为桨。看那边,井场上,我们的金牌修井人在重新出发!石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