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25|回复: 0

[转载] 永不消逝的电波

发表于 2017-12-7 11:06: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顾永康

    一


    夏日乡村,夜色令人心醉。月光下、微风里,柳条轻轻摇曳,蛙鸣一声接着一声。我坐在家门前的小河边,听一档深夜里的音乐节目。渺茫的声音,仿佛从遥远的天边飘来,需要努力地捕捉才能听得清晰。


    静谧、安详,构成那年暑假里的一种状态。因为家境的原因,我悄悄地,将那张每个学子都翘首以盼的通知书,藏匿在心里的最深处。


    “今天,我要给大家念一封听众来信。写信的是一位在乡下种豆的少年。他在信中说:秋天的乡村,尽管秧苗在一天天长高,但是心情怎么也好不起来。最近十多天来,每天都在除草,那两百多米长的土堤,生长的杂草,命真是硬。锄到这头,那头又冒了起来,两三个来回,就是除不尽。眼看要到种豆季节,地还没有准备好,真是焦虑。”


    “这位朋友,你真没有必要如此纠结。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唯有凭借顽强的毅力,通过一锄又一锄的努力,才能除干净,才能为豆子生根发芽开辟出一个崭新的环境。我也相信,你一定能够战胜心底的那个结。只要我们咬定一个目标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不知道这位写信的听众,有没有在收听这档节目。但愿这位听众已经跨越了这个坎儿。”那是一个年轻充满朝气的女声,却有着一种熨帖人心的坚定温柔。那个主持人,叫王丹。


    二十六年前的声音,与田埂上的豆苗一样随风荡漾。


    二


    “这里是南京音乐台。今天要为大家朗读的是南京农业大学三十三号信箱听众寄来的征文,题目叫《二胡的回忆》。”


    音乐响起,整个寝室安静下来。


    “月牙湖的夜,是安静的。中山门像一个长者,守候着一位独自拉着二胡的人。我就像一个累了的旅人,临时停憩在这里,偶遇如此醉人、感怀的风景。”


    靠着窗边,枕着月色,第一次听自己写的文学作品,在主持人王丹婉转如黄莺的朗读声中,从电波里传向四面八方,在夜色中回荡。


    第二天清晨,同学“小广东”郑重其事地跟我说:“你写的散文,配上王丹的声音,真好。 ”


    二十四年前的声音,似乎还飘荡在月牙湖的水面上。


    大三的时候,我被推荐为学校紫金文学社社长。为了将大家聚集在“紫金”的旗帜下,自以为与电台有过交集的我,跑到电台,自报家门,见到了王丹。一位身穿碎花连衣裙,轻盈、优雅又温柔的年轻女子。


    三


    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因为各种原因,听广播的时间越来越少。对广播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被掩埋进岁月的长河里。


    去年春节刚过,接管单位对外宣传工作,也就有了和很多都市媒体联系的机会。一次,我与江苏交通广播电台薛媛谈完工作,带着一种试探的心理,问她广电系统可否有一个叫王丹的人。


    “您是说我们台里的王丹老师吗?”


    “不,她是南京音乐台的。”


    “王丹老师就是从音乐台调来的。您说的王丹,应该就是我们台王丹。她可是金话筒奖得主啊。”


    想见到一个人,说来也容易。


    不久前,丹妮邀友小聚。迎接我的丹妮见面就说:“今天会有一个你想见的人出现。”


    不多久,款款走来一位女子。丹妮站了起来,伸出右手打了一个手势:“王丹老师,坐这儿。”


    我心头为之一震。


    岁月让她变得更加优雅、端庄。没错,还是当年的那个王丹。


    有点陌生,甚至有点矜持。觥筹交错中,慢慢地聊了起来。


    时光仿佛穿越到二十六年前。我还是那个在乡下种豆的少年。王丹还是那个刚拿起话筒的主持人。


    几个月前,我因事走进广电大门。丹妮带着我参观了直播间。


    我郑重其事地坐在一个直播间里,将话筒慢慢地拉近:“亲爱的听众朋友们,这里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