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同“会考不会干”说“再见”【反方】
 “会考不会干”的企业领导走马上任后,面对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岗位实战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疲于应付,自身空有一腔理论却难以打开局面,最终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君不见,“会考不会干”的干部纵有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但解决不了职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如此只会考不会干的领导,真正能在工作中能得到广大职工信服吗?笔者由此敢大胆做出结论,这样的领导难以让职工信服。
   可是,令人感到奇葩的一幕在企业出现了。在笔者的身边,就出现了不少这样“会考不会干”的领导,他们凭借这自己丰富的理论,在考试中一举成名,至于如何解决会考不会干的难题,他们听后微微一笑说,我先竞聘上一官半职,拿上高薪水,至于说不会干,在工作实践中慢慢锻炼,时间长了就会了,这俨然成为他们的共识。
  的确,眼下在企业选拨干部的考试中,大都采取笔试和面试的考核方法,结果“会考”的职工凭借着多年学到的理论经验,一举中的,成为了企业领导,相对于“会干不会考”的职工来说,他们无疑是幸运的人。不管是否“高分低能”还是“真才实学”,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这俨然成为广大职工们羡慕的“明星”,可是,让这些拿着高薪的领导去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或着带领大伙去搞发明创新时,他们就感到极为困惑。
   不是有句话说得好吗,有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些所谓的“明星”们便会随波逐流,消极对待,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这样的工作态度最终会被淘汰。被广大职工所鄙视。这样的“奇葩式”的考核、选拨干部有失公平、公正,没有做到让“让有为者有位”,对那些“会干不会考”的职工有时公允,严重打击了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避免这种不良倾向,从而让选拨出的干部让广大职工心服口服呢?笔者列出两副药方。
   首先要进行民主评议。对参与考试的职工进行汇总后,让广大职工进行广泛评议。因为广大职工最了解谁能胜任?谁能当选?谁能带领广大职工走出低谷?在笔试前进行评议是为了更好地避免“会考不会干”所带来的弊端。干的好的职工才能有资格参与考试,干的不好者就没有资格参与竞争考试,这样一来,才能做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给实战派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真正把那些干的好,考的好的人才选出来。
   其次要给选拔出的干部套上“紧箍咒”。通过考试选拨出的干部,企业要给他们明确任务指标,比如每年要搞出几项创新成果?推广到实际工作工作中,累计产生了哪些价值?同时,自己通过带领职工,为企业节约了多少成本?又推广了哪些节约措施和方案?这无疑在客观上给了干部们一种动力。必须做出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经得起广大职工的考察。不然,没有成绩做保障,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这类干部,企业要雷厉风行,毫不留情,及时同这些干部解约。
  总之,真正把那些“会干的”和“能干的”的职工真正选上来,成为引领企业的潜力股或主力军,这才是企业选拨干部的标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