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才学渊博,身体魁梧,美须髯,通音乐文学,从画中描写的丰姿,便可以看出来,又因郁郁不得志,面部表情流露出双眉深锁的样子,画家把一个富有才华而又不得志的人物的内心都刻画出来了。

《韩熙载夜宴图》第四段
艺伎不少↑

据原画班惟志题跋“……嗣主颇疑北人,多以死之,且惧,遂放意杯酒间,竭其财致妓乐,殆百数以自污……”这样一说,他家中养着近百名乐伎,也是另有原因了。

韩熙载的浪漫生活出了名,被李后主知道了,“后主每欲相之,闻其猱杂即罢”。后来想出了一个办法“……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也就是说,李后主老想自己亲自去看看他这样浪漫的生活,又不好意思去,就派了画家顾闳中暗地里去到韩熙载家,把他大宴宾客、狂歌醉舞的瞬间形象画出来,看了画,就如同身临其境了。

后来,李煜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免去了韩熙载侍郎的官,降为左庶子,这个命令下达之后,韩熙载失去生活上的保障,当然,这种奢华的生活维持不下去了,于是他立刻遣散了百十个乐伎,雇了一辆小车,一个人走上荒凉的路程。然而,意想不到,后主知道了这种可怜的情景,又不让他走了,恢复了他的官职。没有几天,百十个乐伎又都回来了,每当华灯初上,狂歌醉舞、觥筹交错的浪漫生活又和往前一样了。李煜听说这种情形叹曰:“孤不得熙载为相矣!”这一叹息很可能包含着惋惜。可以看出,李煜一直没有放弃让熙载为相的念头,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到,后来看到韩熙载真的颓废了,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韩熙载夜宴图》第五段
970年,韩熙载死在他的金陵宅第(907—970,活了63岁),后主哭之恸 ! 死后谥韩熙载为韩文公。这个戏剧性的故事,就这样完结。

根据美术史料记载,画家顾闳中之所以要画这幅画,是受了李后主的派遣(自然,画家也乐意描写这个题材)。从这种记载中,可以想象,顾闳中绝不能支上画架子,在韩熙载的客厅里“写生”,而是经过了仔细地观察,细致地记忆,把形象从脑子里带回家,然后,全凭着他过去几十年锻炼的创作经验,把当时的饮宴、击鼓、跳舞、游乐……种种复杂的幕景,经过了思考、分析、研究、经营、布置,所以“闭目如在目前,下笔如在笔底”,生动地完成了这一幅杰出的作品。

《韩熙载夜宴图》是画家描写的当时的真人真事,不仅是世间稀有的艺术品,而且在美术史、文学史、社会风俗史、考古学史上都有极高的价值。有人说,中国画只是古人摹古人,今人摹古人,摹来摹去的一套公式,若他们看到了《韩熙载夜宴图》,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了。我国的人物画不仅五代如此,在它以前的晋唐,在它以后的明清,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