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之后的“开窍”
“刚开始写文书的时候,还是很痛苦的。”刘恩慈回忆说,她一开始也是按照论文的格式,将全局布局好之后,然后将每一个板块细化,之后,再将内容填进去。“说实话,写完了之后,我都觉得挺做作的。”
此前,她曾在高一期间参加Pioneer项目,论文《Chinese Tracking: An Unexploited Controversial Hotspot with Underlying Benefits》获美国学术论文期刊提名。“提名了,但是没有发表。”刘恩慈强调说。
她介绍说,她参加Pioneer项目是一个纽约大学的教授指导的,研究的是教育学、社会学方面的选题,最后确定的选题是“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正规的研究,要进行问卷调查等,而且最终的呈现是以论文的形式。”她说,为了完成这个论文,她读了许多相关的理论书籍。
“这点我也写在了活动清单上了。”刘恩慈说,相对于其他普通的活动,她觉得这种研究性的活动更加有意义,并且这个活动是一个长期参与研究的过程,从二月份到九月份一共进行了七个月,才完成了这篇15-20页的论文。
此外,刘恩慈的计算机项目入选2017年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南部赛区)决赛,课题:《Attention Enhanced HBi-LSTM Model for Constructing a Dynamic SAT-Style Reading Material Database》。这同样也是一个长期参与的研究性活动,从三四月份到九月份,也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完成了30多页的论文。
但面对文书时,她发觉沿用写论文的“套路”就有些行不通了。“最后,我索性就写了自己唱歌的故事,主文书一共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但是却十分真实。”
“我觉得文书体现最真实的自己就好,越快也越自然,至于录不录取、合不合适,可能就是招考官要考虑的事情了。”刘恩慈说。
我会辅修计算机专业
“我父母都是理科生,结果我学的是哲学,哈哈。”刘恩慈笑着说,在高三申请前的暑假,她有幸入选参与斯坦福大学的人文夏校(The Stanford Summer Humanities Institute)。项目为期三周,专注哲学历史文学,由斯坦福大学人文学科著名教授亲自授课,通过这次项目,她真正坚定了自己“哲学专业”的选择。
她告诉记者,从那次项目,她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无论多牛的专家、学者,你都可以在经过思考之后去提出反对。”这种意识上的“挑战权威”,让她觉得哲学似乎比其他的学科更加有意思。
此外,她也觉得相比历史、文学等其他文科专业,哲学的逻辑性很强,而且需要不断地思考,这些正是她所喜欢和擅长的。
对于此前参与的多个项目,她觉得并不是获奖才是意义所在,而在参与时需要思考的过程,才是她最看重的。
“我妈妈从小就告诉我,看书需要先看目录,然后看每个目录下的概要,之后看书并且记忆就会快许多。”刘恩慈说,此后,她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通过这种“由总到分、不同方法反复、总结分类、扎实看书”的方法学习。“SAT2其中的美国史部分完全是我自学的,我觉得这种方法还是挺有效的。可以说是达到了我自学的巅峰。”
至于父母对于自己哲学专业的选择,刘恩慈说,其实他们都知道我对哲学感兴趣,喜欢看这方面的书,所以当我选择哲学专业是,他们并没有很意外。但是,他们的建议是,在大学时能够再辅修一门理科方面的专业,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我妈妈是教计算机的,我对计算机还是很感兴趣的,所以可能会辅修一个这方面的专业。”
上大学后想进音乐剧剧团
“我了解到的样本不够多,不能说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国际部。”刘恩慈说,但是通过她的感受,她觉得国际部的同学的个性似乎更加鲜明一些。由于课程的选择自由一些,所以个人的特点也就鲜明了。
她提起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国际部时,她说完全是一个临时的决定。“当时有一个认识的高三学姐,考上了美国的名校范德堡大学,我当时就想,我自己是不是也能考上什么名校?然后就报了国际部。”
对于自己近三年的国际部学习,她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核心思想就是要做自己,要保持自己的节奏,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坚守自己的信念”,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在国际部的学习。
她继续说,关键是不要随波逐流,也不要用任何别人的经验和经历去套住自己。
“练了这么多年独唱,我也想改变一下了。”刘恩慈笑着说,她现在对于大学生活已经有了自己的憧憬,希望在进入大学之后加入到音乐剧剧团中,继续唱歌。此外,还会加入一个运动社团当中,“至于哪个项目,我现在还没有想好。”
当她到了大二、大三,就会计划着选修第二专业“计算机”了,大学的生活一定会非常忙碌和精彩的。
“去挑战曾经哲人的思想,想一想都觉得激动。”刘恩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