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3日电 题:从农民工到高级工——记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铁路建设者巨晓林
他,是一位农民工——
个头不高,却被工友们尊称为“小巨人”!
他,是一位拉杆架线的铁路工人——
高中文化,竟然写出填补电气化铁路施工培训空白的教科书!
架设在铁路线上空的接触网,作为铁路电气化供电的关键设施,好比是飞速行进列车的“翅膀”,施工工艺十分复杂。
记者面前这位48岁的关中汉子,憨厚腼腆,在接受采访时,还经常不好意思地说,真是麻烦你们了。
就是这位憨厚的农民工,在20多年的在外务工岁月中,刻苦自学,先后研发和革新接触网施工工艺40多项,成为有名的技术创新能手。
他,就是来自陕西岐山县的农民工、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公司接触网高级工巨晓林。
 
巨晓林(左三)和工友在一起。
自学——数十万字笔记浓缩成接触网施工的“操作宝典”
讲起话来不紧不慢,嘴角含笑——初次见到巨师傅,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个头一米六左右的巨晓林,在工地上丝毫不起眼,但是对电气化局集团2万多职工、5万多农民工来说,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最近两年,每一位新来的接触网专业员工都会收到公司内部出版、巨晓林编写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一书。这本62页的书中详尽介绍了几十种接触网施工创新办法,还附有施工操作小插图。
采用电力机车牵引的铁路称为电气化铁路,具有马力大、速度快、能耗低等特点,是中国铁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今,京津、武广、在建的京沪高铁等高速铁路,是最高级别的电气化铁路。
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对施工工艺提出了极高要求。电气化铁路专家认为,巨晓林传授的工法,实用、高效、安全,填补了我国铁路接触网工技能培训没有施工经验及方法类教材的空白。
巨晓林,1962年出生在陕西省岐山县杜城村。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就从他家乡经过。少时的他,看着列车向前飞驰,就梦想当一名铁路工人。 1987年,巨晓林25岁那年,机会终于来了。电气化局集团在岐山县招工,他被录取了。
经过一个月培训,巨晓林就被派到北京至大同复线的工地。刚看到纵横交错的电线、电杆、接触网,以及一张张犹如“天书”的图纸时,巨晓林脑袋有点发蒙:“我能行吗?”
他暗暗给自己打气:不懂,就一点一点学,不信有搬不开的石头!
从那时起,巨晓林口袋里多了个小笔记本。稍有空闲,就围着师傅问这问那,连师傅喝茶聊天的时候,他也蹲在一旁,不厌其烦地问些技术要领。
 
5月15日,巨晓林在铁路接触网施工作业。 新华社发
工友们看到他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劝他:“这是技术员干的活。咱们这里大学生那么多,你一个农民工,再怎么折腾,也是白费劲!”
“学了东西,总能长点本事!”每当听到那些话,巨晓林只是笑笑,继续埋头看书和整理笔记。
别人干活一天累了,晚上回到工棚就想睡觉。可是巨晓林,不看书、不整理笔记,总觉得缺点什么。别人熄灯了,他就打开自己的小台灯。怕影响别人,就用床单把床围起来,躲在里面看书。
靠着刻苦自学,20多年来,巨晓林成长为工地上赫赫有名的技术能手,也写下了70多本、超过22万字的笔记。
2002年10月,干完了哈(尔滨)大(连)线铁路工程后,巨晓林有了难得的一次长假。回到老家,巨晓林却忙于整理起他的宝贝笔记。妻子不高兴了。
早上起床,巨晓林发现床头的笔记本不见了。问妻子,妻子不理他。再问,妻子哭了:“全烧了!好不容易回家一次,就知道看书!”
原来,妻子想到一年就回一次家的丈夫,整天就和这些笔记本抱成一团,委曲、埋怨一下涌上心头。趁着丈夫熟睡的功夫,她一早起来把炕头上的笔记一本本塞到了火炕里。
那可是他的命啊!巨晓林急得直搓手。看着丈夫心疼的样子,妻子于心不忍,转身将一个笔记本塞到他手里:“呶,还剩一本。”
原来,妻子烧到这本时,里面掉下一张他们儿女的照片,她心一下软了:丈夫还想着孩子,想着这个家呢!
笔记本虽然烧了大部分,但多年的实践和积累已深深印在了巨晓林的脑子里。凭着记忆,他一点点把经验从脑海里复原。
也就是这个时候,他萌生了要写一本书的念头。“要是把我的经验总结一下,写给新工友,让他们学得更快,在操作中更安全、更省力,那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写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高中文化的巨晓林,特意拜了工班里的大学生当老师。遇到弄不懂的技术名词就查、就问,一写就是三年多。数十万字的笔记,最终浓缩成了10万多字的书稿。
如今,这本书成了工友们干活时的“操作宝典”。一公司六段党总支书记朱凯告诉记者:“书中介绍的方法,简便易学,干出的活儿又好又快,原来只发到班长这一级,结果队长们都来要,一个工班起码也得发三四本!”
自强——实现由实干型工人到知识型工人的飞跃
巨晓林不善交际,话很少,却是个很内秀的人,他总在不停地记,不停地写——
“别看本子小,记事可不少;别看字迹乱,思维可不乱;为了企业新,时刻在创新。”记事本扉页上的一段话,道出了他的心声。
由于善于学习、用心钻研,巨晓林在施工中总有新点子、新方法冒出来。用他们班安全员王景的话说,他“力气不大,方法不少”。由于熟用“手板葫芦”“滑轮”等施工工具,巨晓林在工地上有个“葫芦王”的美誉。
巨晓林的创新之路,源于这样一个故事——
1989年的一个夏日,在山西北同蒲铁路线工地,“工龄”还不到两年的巨晓林和工友们进行放附加线作业。
所谓“放附加线”,就是要在铁路沿线电杆的外侧,架设一道具有保护等作用的电线。按照老方法,每当放线车经过电杆下方时,一至两名工人需先爬上电杆,挂上滑轮,套上绳子,再把绳子放到地面。下面两名工人,用绳子拴住电线拉到上去。上面的工人再用肩膀,扛住电线,用力把电线挂在滑轮上。
放附加线是一项既累又烦的工作。铁路沿线每50米就要有一个电线杆,放线的时候,走走停停,爬上爬下,一公里长的一圈线,必须一次放完。
一天放线的时候,突然下起大雨。先爬上电杆的巨晓林,急中生智,赶忙把滑轮拿下来扣住电线,然后把滑轮固定在电线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