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东南快报
       相同的谋生手段却缺乏韧劲 一样是微薄收入却渴望更多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调查
曾经,他们是备受关注的“留守儿童” ,虽生长在农村,却没有太多农活的经历;
如今,他们跟随着父辈的脚印,成为新一代的农民工。
从一开始,他们就注定了与父辈不同。
他们的父辈来到陌生城市,更多是为了能存一笔钱回家改善生活。
而他们,来到这个城市后,更多的是想成为城市里的一员。
然而,韧性的缺乏,消费的渴望,让现实离希望渐行渐远,于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总感觉未来有些迷茫。
企业篇:
在城市边缘憧憬城市生活
不满调厂,21岁的牟瑞和十几个工友集体被“辞职”了。“真想搞一下那个厂。”被剥削感极强的他们的常这样发泄心中的愤懑。
相比于牟瑞的愤怒,牟小勇则在不停的流水线上加班,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
在距离福清4.5公里的洪宽工业村,集聚了约2万余人的外来打工者,而最活跃的80、90年后,他们自称是“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却时刻不忘憧憬城市生活……
单身汉与家庭支柱
不满被调换到分厂,21岁的牟瑞和十几个工友“义气”地从洪福鞋厂辞职了。几天来,还没找到事干。骑着崭新的扎眼的摩托车瞎逛。
这位1990年出生贵州小伙子,三七开的头发遮住半边脸,尽管黝黑的皮肤且留着胡子,2007年初中毕业就从花秋镇乡下来到福清洪宽工业区。
相比离职的那几天拼命地睡觉,最近有点闲慌了。他之前在一鞋厂流水线里操作鞋子“成型”环节。他埋怨工作强度大,“天还没亮就起来。”
这里大多数上班时间为:7点-11:30;12点-17点;16点-22点。如果他坚持这样的工作时间,一个月可以拿1700多元。
相比2007年一千出头,这样的工资似乎很难得。但在他的细算下,又显得紧巴。房租180元,花了2千多元买了一辆摩托车,还要上网,偶尔喝点酒,家里弟弟还在读书……
在这里,几乎没什么娱乐。聚居区里自然形成的商铺、沿路三十多米搭起的帐篷,就构成了一个闹市。卖些衣服、小炒、水果,还有书摊。
这些,牟瑞显然觉得不够。他更喜欢往网吧里钻,偶尔看看电影、聊聊QQ,更多时候是打开炫舞QQ,操作着键盘跳起动感舞步。
这里没有KTV,有溜冰场,一次5元。牟瑞喜欢去同乐溜冰场,“那里硬件好,溜得刺激。”他也寻思着在这里找个女朋友,“不然,生活很单调”。
傍晚了,书摊上一男子自顾地看着裱着艳丽封面的《极度销魂》,其他诸如《我的桃花艳史》等书被摆在书堆显眼处。在另一摊位,2个小伙子扯着嗓子叫:原价10元的收音机2元,599的DV只要100元。水果摊位前,几名女工在打折的水果挑挑拣拣。买水果、逛夜市就是女工们的业余生活。
牟瑞的摩托车就停在超市门口,几个工友斜坐上面,“等下想炒几个小菜到宿舍喝点小酒。”
这里就离福清市区4.5公里,聚集着来自贵州、江西、四川、湖南等地约2万余人的外来务工者。除了轮休,很少进福清城区。同样来自贵州的1990年的小年轻牟小勇就很少去逛,为了省钱。
“这里的人就是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牟小勇有时也骂娘。
初中毕业到此,去年结婚,孩子已几个月大了。生活担子让他很早熟。他说:“有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为此,他从早7点到晚10点都持续在流水线上。一个月可以拿到一千四、五元。他老婆做针车工也可以拿到一千三。
他听到加班有时也会暴跳,随即想到能赚钱,还是会去。“春节回家,到浙江打棉花的老乡都盖房子了,多积累点,以后做点生意。”
“将来孩子读书还得留在城市,条件好。”他的话语里充满希望,“我想跳巢到另一家,一个月工资有2千,虽然累点但能赚到钱。”
个人篇
离城市生活最近的打工者
没有什么朋友,偶尔烦闷想喝点小酒,也多是对影独酌。虽然收入与乡下差不多,但他们还是选择留在城市里。
在城市里,生活着许多和牟瑞、牟小勇一样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或做保安,或穿梭在工地。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他们感觉更多的是迷茫。
肖鹏
一周可以不说一句话
每天从早上7点,上班到晚上7点,保安工作机械而单调,开门关门,发卡收卡,大多数时间,今年20岁的肖鹏(化名)都斜靠在椅子上,翻着手机,看着黑社会性质的小说和电影,看他们怎么占场子,砍人,最后轰轰烈烈地死去,觉得他们的人生很过瘾。
每周他有一天的休息时间,基本上都是呆在宿舍里面看电视,或者坐着公交车出门逛一圈,娱乐活动除了刚来的时候,堂哥请唱过一次歌外,几乎绝迹。
现在的月收入是1300元,除了基本的生活费,其余的都寄给了家里,用于还父亲的赌债和家里修房子借的钱。这是他的第二份保安工作。和上次一样,肖鹏都是这个队伍里最年轻的,最沉默的。肖鹏不好意思地说,他这个年纪的人很少做保安的,因为学不到什么东西。肖鹏说,其实做着做着就习惯了,今年初,他花了1300元买了一款好一点的手机,能看书,看电影。每天晚上回到宿舍,他央求有电脑的同事,给自己下一本书,几部电影,打发第二天无聊的生活。
两年前,肖鹏初中毕业辍学在江西老家,农活不会干,在家呆了半年,除了玩就是和父母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父母就拜托在福州打工的堂哥,把肖鹏带到城市。肖鹏也想出来闯闯,父母以前也是城里打工的,因为父亲赌得厉害,赚得钱不够还赌债,所以才回了乡下老家。
堂哥来给肖鹏找的第一份工作,是保安,月收入1400元,包住不包吃,住宿的地方是在10个人一间的大宿舍,肖鹏回忆当时的工作环境是,反复强调一句话:“高温快40摄氏度,穿着迷彩保安服,还要加上反光衣,和我一起的年轻人没几天都辞职了,只剩一些50多岁的老人。”
这样的工作干了半年,肖鹏说自己有时候一个星期不说一句话,除了自己本身不爱说话以外,跟老人们也没什么沟通的。半年以后,肖鹏因为一次上班时着装不整齐,被公司辞退,换了一家公司继续做保安。
肖鹏很少和家里联系,即使有手机,“男孩子和父母都没什么好沟通的,我告诉他们我很好,过一段时间寄钱回家就挂了。”
虽然不跟父母联系,肖鹏说起家庭,飞扬着青春痘的脸上萌发出一点男子汉的责任感,他说,因为父亲爱赌,村里的人家都盖起来两层小洋楼时,只有他们家还住破旧的瓦房,他们家因此借了亲戚很多钱盖房子,这次出来赚钱,他把大部分钱都寄给了家里。至于未来更加渺茫,“我都没什么长期的打算,打算了也没用,走一步算一步。
本报记者 孔丽 陈洪亮 文/图
心理专家指导
稍微不顺便辞职,面对未来的迷茫,他们更多人选择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 心情不好时,牟瑞会邀上几个工友喝酒,或者独自跑去溜冰。而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肖鹏,他的爱好就是用手机看看小说。
面对来自工作的无聊与压力,他们都会选择一些几乎可算是本能的自我调节方式。这些选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心理压力的积累。然而,对未来的无所适从和自我规划的缺失,却让消极应不断的重复和积压。
然而,在连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作为管理员的企业,同样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面对迷茫,个人该怎么应对?企业该怎么干预?社会该怎么介入?昨日,记者采访了两位心理专家。
人物名片:宋兴川(以下简称宋)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心理学教授,博士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理事
人物名片:林榕发
福建省职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会长
留守的经历
会让他们感觉自卑和不安全
记者: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不少新生代农民工有留守的经历,他们现在和父母的关系都比较一般,有困难也不太愿意和父母说,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
宋:一般打工者的父母,都把孩子留在乡下爷爷奶奶那边,其实隔代教育是有一定的弊端的,爷爷奶奶很多把孩子当作一个晚年的生活寄托,说不好听有一种“玩具感”,爷爷奶奶有养护孩子的责任,却没有教养孩子的义务,这会养成孩子以后道德的缺失,成人以后对父母的依恋感不强。
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孩子,还有一种很明显的是自卑感,缺乏安全感,因为爷爷奶奶毕竟年纪大了,他们不能给孩子一种强势的保护力量存在,这两种感觉会造成孩子以后对大人也缺乏必要的依恋,所以等孩子大了,父母再去教育,过程很艰难。
教育的缺失
导致自我价值感缺乏
记者:“向往黑社会”……为什么现新一代的打工者会有这样的想法?
林榕发:其实这个是我们教育的缺失,现在的网吧,电视可能给了孩子很多黑社会的讯息,同时也是孩子们自我价值感缺失的一种表现,他们用另类的头发,衣服来吸引别人的注意,用把别人打倒在地表示自己的强大,这些不正常的途径能获得一些心理满足感。
我们的社会要平和地看待这些孩子,给他们尊重,譬如我们看到破破烂烂衣服的民工,穿着奇装异服的年轻人,不要用歧视的眼光看他们,当他们为我们付出劳动时,要真诚地说谢谢,慢慢建立他们的自我满足感。
机械的劳动过程
容易让他们产生抑郁感
记者: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一般流水线上,每天重复同一个动作的人们,容易产生抑郁,行为也容易极端,譬如纺织厂的工人,鞋厂的工人等等。
宋:心理学上有个叫“剥夺感觉试验”,也就是把人长期封闭地关在一个空间里面,让他不接受外界的刺激,很快人的神经就会出现异常,这个说明人是需要社会刺激的,接触外界信息少了,人很容易变傻。
同样一个工人每天在流水线上,做同样的工作,甚至就单调地重复几个动作,人的思维会固化,枯竭,抑郁感就很容易产生。而且产生这种感觉的人,只是极端地想到死等方式解决,所以即便是正常人,也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业务时间干点与本行无关的事情,这样才能刺激思维活跃,性格也会比较阳光。
企业如何心理干预?
记住这五种干预办法
调查中的许多福州本地的中小型企业,很多工厂都觉得,职工的心理援助,是一件比较表面的事情,有些工厂主认为,心理咨询是一些大公司才能有能力做得事情。其实,要治疗“80后”“"90后”打工者的心理疾病,企业和政府很关键。
宋兴川说,要让80后90后这些底层的打工者看到希望,政府可以在工厂附近,建立一些学校,收费相对低一点,让他们有机会补充知识,接触一些积极向上的人群。而每个企业,不论大小,都应该建立一个类似工会或者职工俱乐部这样的组织,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培养职工的集体感,也能丰富大家的生活。
具体的措施如下:
1. 记下每个员工的生日,当他们的生日来临的时候,起码一个小团体,要给予这些员工生日的祝福,甚至举办庆祝仪式。
2. 节假日组织员工出去活动,譬如爬山,划船这些小活动,都能提升员工的集体责任感。
3. 可以有一个员工信箱或者员工的定期发言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自己的想法,也让管理层对员工内心有所了解。
4. 可以组织员工,看一场电影或者听一场讲座,管理层和底层的员工互相以同学相称,交流想法,让他们感觉到平等很尊重。
5.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工作室,为公司的员工进行心理测试,人格测试,职业测试等,让员工有个精神健康和明白自我的未来发展方向。
怎么自我调节?
遇事多往好处想
除了外来的心理干预,对于个体而言,自我调节更为重要。
林榕发说,心理学上的自我调节术主要有4个方法:
1.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遇事多往好处想。不要养成消极思考的状态,遇到事情多往好处想,譬如你今天被老板骂了,你要想想他骂得对不对,如果对则成为帮助你前进的动力,最好不要在冲突中立即做出反应,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好好想想。
2.每天花10分钟静坐。过度焦虑烦躁的人每天花10分钟静坐,集中注意数心跳,使自己心跳逐渐变缓慢。10个星期后,他们的心理紧张均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如果你每天早晚花10分钟的时间梳理你一天的生活,那内心会平衡很多。
3.把让你纠结的事情,用笔写下来。如果觉得你一天的事情,乱如麻,那拿出一张纸,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纸上,也可以用记日记的办法,每天哪怕就写一两句话,头脑也会梳理的很清楚。
4.多回味一些令你愉快的事情。你因为琐事紧张不安时,多听听音乐看看电影,转移注意力,想想那些令你愉快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