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每日好诗
喜见山乡人饮工程
作者: 清心竹 2018年01月05日09:09 浏览:410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
时藏时现走龙蛇,一管清泉山野家。
厨屋泠泠淘蕨菜,农田汩汩润桑麻。
门边铁桶满身锈,井口青苔数点花。
最是儿童欢未足,水缸投食戏鱼虾。
点评
这首《喜见山乡人饮工程》,从生活取材,古典艺术形式包裹着现代生活的诗意体验。如果解读为歌颂便民政策,颇具意识形态性而又深藏不露,达到了如盐入水不着痕迹,又如烟熏火燎而并无烟火之象的艺术效果,想必是不会令人惊讶的。不管诗的主题如何,只讨论之所以能产生此种艺术效果,盖缘于作者并未直接议论“人饮工程”如何便民的空洞道理,诗题中一“喜”一“见”二字,是其“法宝”。具体而言,诗人着眼于“见”来写其心中之“喜”,无一字及“喜”,而字字无不泄露其“喜气”。此其所以为诗也。
这首七律,首联形象地叙述“人饮工程”的概貌:如龙蛇隐现的自来水管连接着“山野之家”。下笔准确而简练,“走”字生动。这两句紧扣“山乡”,可见非城市自来水工程。颔联以“一管清泉”为主动者,写其一“淘”一“润”,实写自来水作为生活用水及其再利用价值,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情味。“厨屋”与“田间”,则构筑了乡村生活的典型空间。颈联围绕厨屋写开去,于“一管清泉”而言,是虚写,“铁桶”和“水井”是人饮工程修建之前,人们饮水不可或缺的两个“物件”,如今,铁桶与水井皆弃而不用,以至门边铁桶锈迹斑斑,水井四围,爬满了开花的青苔——那必定是寂寞老青苔,不是“苔花如米小,也效牡丹开”。茅盾说,只有人的活动,才能成就伟大的风景,尾联“最是儿童欢未足,水缸投食戏鱼虾。”人的活动,使山乡人饮工程有了最终落脚点。山乡的孩子,能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向水缸喂食鱼虾,大约就是茅盾笔下那样的“伟大风景”了吧。这首诗取材平凡,平白如话,朴实无华,似无技巧可言,然纯用镜头平移,通过调整焦距的方式叙述描写,由整体而及局部,再将局部分解,最后定格在乡村孩子喂食水缸中的鱼虾这样一个细节上,无论是歌颂,还是微讽,都是无技胜过妙技。
题目告诉我们的是“喜”,而诗中无一字及“喜”,作者通过“语言镜头”传达给我们的,似乎也应该是“喜”。不过,读罢此诗,我心中却并无任何高兴的迹象。频年外出,偶尔回家乡,不记得是哪年,家乡纷纷掀起了打井的热潮;也不记得此后多少年,家乡建起了“人饮工程”;甚至不知道是哪年,荒芜破败的老屋门口也埋上了自来水管。但每见矗立于太阳山巅的自来水厂,总是“喜”不起来。记得小时候无论走到哪里,所遇水塘或田间水沟,双手捧起水就能喝,清凉甘冽;或者外出打柴,小山脚下随处可见沁水处,拿把镰刀铲个小水坑,片刻之间便成水井。而今,如果循着原来的路径走过去,已经无一处可以下手了。理智和经验告诉我,近些年来,很多省份纷纷颁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一类地方法规,全国各地依法成建制地修建起无数的“人饮工程”,成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之一。这是民生工程,是民心工程,“受益者”欢呼雀跃,自不待言。回家乡走亲访友,喝上自来水的健在亲友们也以此屡夸人前,每当此际,都令我内心怅然,久久难以释怀。
我生何世?从喝地上水,到喝地下水,再到喝“人饮工程”的水,期间才经历了多少年!再过若干年,后生者能喝上什么水呢?乡里孩子本应是在田间水沟摸鱼虾玩的,何至于投食喂鱼虾而向水缸呢?于是,内心深处不期然冒出那行留传久远的诗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特邀点评:莫真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