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一民工 辛酸考研路
修改历史:
2007年中秋晚上动笔
2007年11月18日凌晨4点完成初稿
2007年11月24日上午完成次稿
2007年12月4日由本科学校的小师妹帮我修改完成,再次表示感谢
6月20号爸妈打来电话,告诉我收到了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我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这次,是真的考上了。
得知我考上了之后,几个好朋友纷纷向我祝贺,虽然我表面上说,北邮而已,又不是清华,没什么可祝贺的。但在我内心深处,仍然很看重这次考研的成功,毕竟只有我自己才最清楚这个过程的辛酸,在我这种处境和条件下,考上北邮实属不易。有时候,努力获得的结果可能只会对现阶段产生影响,但是这个过程对整个人生道路都是一笔财富。
等待初试分数那情景还历历在目,3月12号晚上10点,中科院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北邮的分数可以查了。我和同事租的房子里面不能上网,让朋友帮我查。短短几分钟时间,我的心情紧张而又期待。朋友告诉我分数的时候,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总分392,数学130专业140英语70政治52,虽然这个分数不算好,和我的预算有不小的差距(公共课每门都比我预算少10分),但考虑到我身为一个IT民工,边工作边复习,这个分数不算差。复习考研近4个月漫长的煎熬(主要是心理压力)总算有了回报。最后复试的时候,我才得知我的分数是实验室第一名,而且今年的题目偏难,我的分数相对还是不错的。最后复试很轻松地通过了,比想象中的轻松多了。
一、为什么考研
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我是边工作边复习考研的。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谈我的高中和大学。在第二次高考报浙大以7分之差落榜后,我被调剂到了武汉的一个三流大学。由于现实和期望落差太大,我那时候的郁闷之情是可想而知的,本来第一年高考的成绩就超出了浙大,由于报志愿的失误被调剂到了北方的一个工科大学。在压力下我做了个重大决定,毅然选择了复读。其实当年我的分数也算不错,除了清华北大等六七所大学外,其它的学校我都够了分数线。当时就是为圆儿时的清华梦才复读的,没想到苦熬了一年,换来的是这个结果,比第一年调剂的大学还差了一个档次。第二次高考的失败让我精神上受了很大的打击,如果说从年级前10名考到高考的近100名还不足以打击我的话,那么最后录取的结果是真的击溃了我,让我在整个暑假一蹶不振。但我还是慢慢调整过来了,在刚进大学的那个半年,当别人还没感受完大学的新鲜生活时,我却在分析自己高考失利的原因,为自己将来做打算。冷静分析后,我认为我高考失败除了临场发挥、运气这些客观原因外,我自身文科底子偏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时进大学也有一个多月了,对整个形势也也有了个大概的估计,认为在这个鸟不生蛋的学校里要有大的发展是不大可能的。那个时候我就有了考研的最初想法,要去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里深造,当然,首选还是清华。另外,就算不择手段也要把英语提高,不能再让英语成为我以后发展的障碍。其实在这个时候,我就开始为考研打基础了。
二、第一次考研
大学我学的数学专业,数学一直是我的强项,也是我从小最感兴趣的科目。大一一年我扎扎实实学我的数学,没有半点杂念,倒也过得很充实,打算把一生就奉献给祖国的数学事业了。上到大二,不知受了别人影响,还是自己观念的改变,开始怀疑自己学数学的前途了(确切说是钱途)。我所在那个系的学长同学,男生转计算机,女生转金融管理,学数学似乎成了最没出息的。而且学数学的人普遍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出了成绩,我在这样的环境里,又非天才型的,是没希望在数学上有大的成就了。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不得不承认,当时的我已经开始功利了),刚上大二的我又做了个重大决定:报考高级程序员,考过了,说明我在计算机方面有潜力,以后就转计算机;否则,继续研究我的数学。当时我是怎样的情况呢:软件水平考试我才刚听说,据说比计算机等级考试更专业,CS的学生据说不屑考等级考试这种扫盲型考试,所以我选择软考;程序员级别感觉太普通,于是选了高级程序员。这时的我基本是个计算机盲:大一下学期我去机房上机,畏畏缩缩地连开机按钮都不敢按,也就是我在决定考高程的时候,我才熟悉开机、编辑WORD,因为这时候是学生会干部,总不能遭部下笑啊。当时我就学过一门C语言,就不谈学得好了,我对C语言那个痛恨啊。打印1到1000的素数,我手工很快就在纸上算出来,C语言教材非要用那种复杂的表示方法和规则来在计算机上实现,少个分号都不行。什么编程、C语言啊,简直就是混账,我当时想,这不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嘛。数据结构就是在我报高程的时候选修的,由于C语言不会,数据结构又是用C描述的,就更糊涂、更痛恨。没上几次课,翻了翻书,更气不打一处来,就是离散数学嘛,那些搞计算机的换几个符号,就是数据结构了,更加混账。当时的我对计算机就这样的认识,但是决定要考高程了,有些同学善意地劝我,以后再考吧(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过去的很多决定都很疯狂)。但是我很固执:不行,考高程决定我以后的方向,当然要尽早考,尽早决定方向啊。捧了一本高程指定教材,早上看,上课看,晚上还看。看高程教材就像看天书,URL地址我都没概念,怎么能理解OSI七层模型、子网掩码呢。于是上图书馆查资料,硬着头皮做题,翻数据库,看算法分析、汇编语言,最后,神奇般却又情理之中,我考过了高级程序员(在这里我又要痛骂中国的考试制度了,让我走上计算机这条路,现在我仍然坚信,当初要是我报考清华数学系研究生,有把握考上的)。就这样,考过了高程我糊里糊涂地转型搞计算机了。这个时候我的英语已经不存在问题了,大一大二这两年我每天一大早冰天雪地里喉咙嘶哑地把新概念3、4册背了不下五六遍,当然还读英文小说背GRE专八单词连英语专业的教材我也拿来啃。四级93六级84的成绩让我有足够的信心认为我的英语水平就算不高但是考清华也不占劣势了,剩下我要做的就是学计算机这个我曾经痛恨的专业了,唉,谁让我考过了高程呢,至今我还认为我数学上的悟性是要高过计算机的。但是回想大二大三那两年,除了大三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机器人足球赛编过一些程序外,其他大部分时间我没有用来学计算机,还是用来学数学了。我当时舍弃不了数学,计算机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来。于是到了大四我发现数学水平没到什么高度,自学计算机专业课没兴趣也自然没什么效果。这也导致了我第一次考研的失败。我也成了转型失败的典型。第一次考研我无视其他人善意的建议,坚持报清华计算机,当时也低估了专业课的困难,做了清华01---05的题目,感觉还能应付,因为清华计算机专业课考及格就算成功。我考的06年,最后一门考专业课我又傻眼了,题目巨多,有十几页,几乎是往年题量的2-3倍。数据结构部分题目不难但很费时,树、图的证明和算法复杂度分析的。操作系统部分也没象往年再考什么windows的目录结构,大都考的unix,unix系统我基本没什么概念。最后我考了334,其中数学140,英语81,政治62,专业课很低,自己算把,当然数学系高数考140也很丢脸的说。第一次考研就这样败了,当然,这次失败我再也不找诸如清华的题偏难怪等客观原因,一个原因,自己不够牛。现在想想,学计算机能不研究unix吗?难道我能怪清华操作系统考unix不考windows吗?现在我觉得,如果清华只考windows,如果清华的专业课象其它学校那么好考,那它就不成为清华,也不值得我一而在,再而三地尝试。
三、再次考研
3月8号妇女节那天我考清华的分数出来了,这个分数没有给我妈妈带来妇女节的礼物,反而让我受到了一些老师的鄙夷。不是很强的嘛,怎么没考上清华了,连课都不上(这话倒是实在,我大学的确上课不多)。现在的我,连受伤都不会了,刚上大学那会我还会觉得自己很受伤,怎么运气那么差,我本不该那个结局的。现在似乎麻木了,别人怎么鄙夷我、怎么打击我都无所谓,反正我想做的事情我都努力做了,结局无论多么痛苦,我都能够而且应该承受。在毕业离别那种伤感气氛和个人失意的双重打击下,我匆匆忙忙应聘了软件公司的工作,看到工作地点在北京,宣讲会的第二天就签约了。虽然后来觉得这家公司很BT,但我从找工作开始就没打算久呆,也不太郁闷,来这家公司本来就是暂缓之计。4月到8月公司要求我们测试培训(我至今对这浪费的四个月仍耿耿于怀)。8月中旬我来到北京开始正式工作,熟悉环境、租房、前期培训,到国庆之前,我还没有看过一页书,但是这个时候把报考的学校确定了。北京只有四个学校可以供我选择 ,IT民工这么辛苦下贱,排除了考清华北大的可能,只剩下北航北邮了,由于我感兴趣的那个专业北航没有,就北邮了。当时还有朋友劝我考虑继续考清华,我考虑了下,没采纳。再考清华胜算会增加不少,毕竟做软件开发有一段时间了,对计算机认识加深了,我考清华不就专业课有问题嘛;另外,在北京信息更好,武汉很闭塞,尤其我们那。不过,最后还是没有报清华,一是工作太忙,没有绝对把握,要是完全脱产考,我倒是有有很大把握。但要是再依靠父母给生活费我觉得就算考上清华也没意义,男人是要有责任的,首先要养活自己,然后才能谈理想。记得一个教育家对他儿子说,如果一个男人18岁了还不能养活自己,那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为了不能更没出息,我得工作养活自己。另外,我怕万一再考不上的话,心理我倒是能承受,但是长期在公司做我不喜欢的编码工作会不会消磨我的意志?很难说。后来就报了北邮。十一在公司加班,十一过后就正式开始复习了。这个时候我才体会到大学时代是多么幸福,有充足的时间自由支配。工作就身不由己了,IT民工加班是常有的事,一般加到八点多钟,这时候再去吃饭,一身疲惫地去附近学校的教室就9点多,打开书马上就得回去。我一般加班回去不吃饭,买了几个香蕉就直接去教室了,这样慢慢静下心还可以看一个小时的书。这个时候我突然感觉原来有机会坐在教室里静下心地看书也成了一种奢侈。而在大学,我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但是大都没有足够珍惜这个机会。就这样,在接下的日子,我除了上班和加班业余时间几乎大都去教室看书了。我的业余时间十分有限,公司6点下班,就算不加班,出去吃饭再到附近学校找教室上自习,找到教室坐下来的时候,都快8点了。除了时间紧外,有时候心情很烦躁,白天我要做好工作,一到晚上饭都顾不上吃就要去教室看书。至于报名、去北邮现场确认这些事情我都是暗地进行,不敢让旁边的同事知道。北京的冬天很冷,晚上10点多种我上完自习回住的地方,寒风呼啸,回到家有些同事都已经睡了,我一般都继续看书到12点半才休息。在考研报好名后,公司给我们应届毕业生转北京户口,我坚持不办,打算破釜沉舟了,一定要考上,这次再考不上研,我就什么也没有了。当时我觉得考北邮根本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主要是心理上的压力,只要我稍稍复习下专业课,就算公共课不复习,凭我扎实的基础,我也可以考到很高的分数,拿到公费名额。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最后的成绩证明了我当时不是盲目自信。抱着这种对自己必胜的信心和破釜沉舟的勇气,我坚持到了最后。
分数出来之后我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以前的失败、打击多了,没拿到录取通知书,我都不敢相信自己考上了。复试前也是有一定压力的,毕竟北邮有排斥外校的优良传统,高分也有被刷的可能。当时身体也不大好,复试前的几天,我天天早上洗脸都流鼻血,当时顾不了那多,继续上班,准备复试。周六复试,却又神奇搬好了。复试比我想象的轻松多了,笔试面试都非常顺利。最后综合素质面试的老师都和我聊起天了,问我的经历,问我如何调节自己心理落差。后来我觉得复试完全没必要紧张,就算北邮偏爱本校的学生,那我考第一名还不行嘛,要看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我认为我丝毫也不比别人差。可怜我当时自信心已经下降到考北邮都没绝对自信的地步,以前的我可是自信得有些狂妄。万一北邮不录取我,我觉得损失最大的不是我自己,因为人才终究是人才,不管他到了哪里还是人才,但是来北邮却只有一次机会,北邮不是清华,我是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尝试的。
现在已经开始读研了,和很多人的感觉一样,奋斗的结果没有带给太多欣喜,但是这个过程对我来说绝对刻骨铭心。其中我的家人还有好朋友给我了很大的支持。特别是我的师姐,她每次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话都会给我我莫大的信心和勇气;后来没有考上清华,她又鼓励我说,你基础那么好,继续考,肯定可以可以成功的。还有我的高中同学,复试之前热心帮我收集信息,就象自己的事一样。当然还有更多的朋友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鼓励我、支持我,各种感谢、各种感动。
后记
罗罗嗦嗦了这么多,似乎都是自己的感想,现在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教训,与现在奋斗在考研路上的同胞共勉。
1、很多竞争拼到最后靠的不是技术和实力,而是意志与耐力,考研也不例外。拿我自己来说,工作那么忙,要想和其他人一样系统地复习是不可能的,我到最后就专业课的书好好看了两遍,做完了前几年的真题。数学也没教材,买了一本大纲解析,也没做几页,考试前临时看了看公式,最后考试还是不记得了;英语就做完了一本高教版的阅读理解,政治也只买了本大纲解析,走马观花地翻了两遍。应该来说这和其他复习考研的同学来比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我有良好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力,下班后有业余时间我就去教室看书,不管能看进去多少,不管自己多累,但是坐在教室里,总能做点事情,也会给我增加底气,我把这个状态保持到了最后。可以说,我最后考研成功,就是靠的我的这股拼劲和耐力,要说我在复习上投入多少时间和多大效果,从我的分数就可以看出来,公共课都比上一年少10分。其实有潜力和能力的人很多,但是能坚持下来的人绝对很少。你能坚持到最后考试,在竞争上你就已经赢过一大批人放弃的人了。
2、不要有过多的思想包袱。很多人考试之前总是有太多太多的担心:考不上怎么办;考得差被人嘲笑没面子怎么办;已经是第二次考了,再考不上又怎么办。其实我觉得,这种担心和想法是由于思想上还放不开。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做出很多决定。有些事情可能失败,失败后可能会让你的处境更差。比如我不满自己现在的处境,我可以选择一直这么呆下去,继续发牢骚下去,但是我这种糟糕的处境不会有任何改变;我也可以选择去改变它,我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失败了或许处境会更惨。但是如果我不尝试,我就永远失去了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机会。就算我失败了,那又怎么样,退一万步想,就算去卖报纸也可以养活自己啊。我们害怕失败往往是由于太在意旁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是当你失败后真正的朋友是不会打击你的。只要这个问题看开了,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只要生命还在,机会就还有。所以说大丈夫要能屈能伸,没有豁出去的勇气,就不会有丰硕的回报。你尝试了十次,可能就成功了一次,但是一次成功足以改变人生的道路。象陈胜吴广起义所说的:去也是送死,逃亡被抓回来也是死,与其都是死,还不如选择为国家而死,干一番大事业?不过遗憾的是很多人只有到了被逼得走投无路了才会有豁出去放手一博的勇气,到这个时候潜能才被激发出来;更遗憾的是很多人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还无动于衷。
3、自强自律。其实思想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只要扎实、努力地去做,有些人说我英语天生就不行,不是靠努力能学好的。我认为,每个人天生都不一样,各方面天赋和资质也不一样,但是如果人天生就决定了的话,那活着就没意思了。我也曾经认为自己天生语言能力不行,但是大学头两年我起早摸黑地背英语,很快把英语从劣势变成了优势。有些人认为专业课难,但是专业课就那几本书,就算每一页都看不懂,查资料啊,在图书馆泡个半年一年的,肯定可以学好。有些同学刚开始复习考试的时候还满怀信心、信誓旦旦,开始几天、一个月还能坚持,后来遇上困难了慢慢松懈,由第一次不上晚自习开始,到最后无法收拾的时候,终于宣布放弃,甚至还很坦然,反正无法挽回了嘛。成功者和失败者,最具体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成功的人他说早上6点起就能6点起,但是失败的人总是找各种理由赖床。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没有平时一天一天学习的积累,肚里没货,心理素质再好,也不可能考好出好成绩。
最后祝考研的同胞们有志者事竞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