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0|回复: 0

[转贴] 再见芦苇

发表于 2018-1-15 17:39:2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茂名石化 余朋朋

    记忆之中,家乡的河提水浅之处,绵延着大片大片密密麻麻的芦苇。

    这芦苇荡的深处,非胆大者不敢造访,比如说我吧,一直近十岁的时候,每每走进芦苇荡稍密的地方,依然望而却步,除了对那暗藏在幽深之处的未知的敬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是蛇的栖息的地方。这里确实是蛇的“福泽宝地”,即便伏天里的烈日多么毒辣,芦苇根处总是好不阴凉,合适极了蛇的繁衍生息。所以,不光是我,即便大些的孩子,也是不敢轻易涉足。不过也有些天生不怕蛇,且练就了捉蛇的一把好手的伙伴,他们就特喜欢在芦苇荡里到处转悠,有时候是为捉个虾逮个鱼,也有时候提一条蛇来把玩,那时候的我看来,那种羡慕与佩服真的是童年里鲜有的五体投地。

    芦苇荡除了是蛇的王国之外,同时也是鸟的天堂。尤其是盛春初夏时节,在村子靠近河的地方就可以听得到鸟的歌声,走进芦苇荡,就仿佛走进了鸟的天堂,数以千计的鸟儿齐聚一堂。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盛会,它们精神高亢,心情愉悦,相互热情问候,同欢笑共祝福;这也是一次颇具规格的音乐盛典,鸟儿放声歌唱,和着风吹芦苇发出沙沙的乐奏,乐奏亦伴着歌声的舒缓起伏而时强时若。每每这个时节,那陶醉于其中的河水,都会潺潺地哼着小曲,不知不觉中,将此盛况,一直带向远方,小河有尽头,但我想,这种快乐,是没有终点的吧。

    芦苇的叶子,是小河别具匠心的作品,碧绿而修长,肥厚而柔软,每当端午即将到来时,看吧,妇女们都提着篮子或拿着编织筐去芦苇荡摘芦苇叶,芦苇荡里哪些区域的叶子长势较好,她们是如数家珍。

    用这些芦苇叶包出来的粽子,煮熟之后,不仅裹住了糯米、蜜枣等美食的原香,芦苇叶还偷偷渗入了它那股子沁人心脾的清香,仿佛还有河水的清甜的味道,品尝这样的一个粽子,十足一人间极美的享受,那记忆中的味道,历久弥新。

    芦苇发于春,盛于夏,而熟于秋。当几乎所有芦苇被收拾干净的时候,河水岸的蜿蜒曲线之美以及浅水的晶莹剔透,赐予了我极其奢侈的视觉盛宴,实可谓别有一番天地。

    丰收后的芦苇,首先都要截取粗壮的枝干,然后将其摊开放在太阳下暴晒,晒干后的用处挺多的,同时是也挺大的。印象中最不能忘怀的便是我家的土坯草房子,房子比我大两岁,父亲老余说那是他一个人盖起来的。那时的农村的屋顶要么都稻草,要么是青瓦或者红瓦,而铺上它们之前,就要在房梁支架上整整齐齐排满小捆芦苇,土坯的墙配上这样的屋顶,冬暖夏凉,如今想来,确实要比混凝土的楼房舒坦多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床上铺的席子,都是用芦苇编成的,编席子首先用石磙将这些芦苇碾压成细条,这样编制出来的席子,睡在上面柔软而舒服。家家户户的菜园子边上,也少不了这些芦苇作为“边疆卫士”,被截得大半人高的芦苇,将满园子的蔬菜密密地圈起来,在这些卫士的努力保卫下,那些散养的禽畜路径于此,虽垂涎三尺于可口之食,但在这些刚强的卫士面前,也只能望而却步了。

    各家吃的面粉,都是自家的麦子打出来的,而每次打面粉之前,都要倒上大半缸水,把捡出砂石小麦一栏一栏地仔仔细细地淘个干净,然后摊在铺着一层编织袋的芦苇垫上,芦苇垫多放置于绳床上,加上这样的垫子空透性好,这样可以保证通风,如此,隔时翻着晒,天气晴好的话,晒上大半个日头即可。

    还有那芦苇上的毛樱,在那时候也是举足轻重的,许多大人小孩过冬所穿的鞋子,均是用芦苇上的毛樱编制的,土语成之为“草窝子”,由于原料不需成本,也就仅仅花些功夫,市集上卖得也便宜,家家户户也都穿得起。至于那些没有什么作用的,均当做了家里的柴火,为全家煮熟温馨的饭菜同时,也为厨房增加了几分暖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