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5|回复: 1

乡村,安放青春的梦想(青眼)

发表于 2018-1-16 09:40:1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吴 月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16日   19 版)  大兴安岭的白桦林掩映着鄂温克族人和驯鹿,黄山山巅云海间坐落着宁静的木梨硔村,云南深山传来老达保村寨的民族音乐……

  日前,一部将镜头聚焦中国特色村落的微纪录片在互联网上热播,拍摄团队绝大多数成员是90后,10分钟的片长、明快的节奏、清新的乡村图景在年轻人中“圈粉”。不过,在美好之外,镜头下的这些村落大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有网友留言质问:“这么美的村落,难道注定要消失吗?”

  事实上,乡村的一大问题,正是年轻人的流失。青春与乡愁,看似是一对不相干的词语。提起乡村,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往往是单调而不便的生活——没有WiFi和24小时热水,也安放不下梦想的地方,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去?纪录片中,一位男孩拒绝了祖辈在山林间的生活方式,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就是想去城市里,干我们自己想干的事情。”

  年轻人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没有青年力量,乡村将很难维系活力、持续发展,只能越来越寂静。

  留住乡愁,应当从青年对乡村的“重新发现”开始。关注也是一种力量,90后对村落的记录,本身就是对消失和遗忘的抵抗。这种好奇与热情,应当被鼓励。只有真正去田间地头看一看,才能了解农村的挑战与机遇。真实的乡村是什么样子的?绝非“小清新”们幻想的田园牧歌,但也未必是想象中的那般“灰头土脸”。在90后的镜头下,乡村固然有落后和单调之处,但也有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田间美食、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是微纪录片中最吸睛的元素,也是留住青年的理由。

  令人欣喜的是,镜头还记录下一些年轻人回归乡村的努力。在新疆的禾木村,村里走出来的青年带着硕士学位又回到故乡,带头发展旅游经济,改善村民生活;在福建的东壁村,产业发展起来,不仅留住当地年轻人,还吸引了不少外来务工青年;在湖南的坪朗村,擅长苗绣的姑娘坚守传承传统文化……这些青年让乡村不再“空心”,重焕青春。

  当然,留住乡愁,不能止于微纪录片式的镜头。比关注更有力量的,是更多的行动。如果说镜头留下的是乡村的“过去时”,青年还需用头脑和双手创造乡村的“将来时”。

  乡村那么大、那么多,理应安放得下更多青春的梦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6 17:07:53 | 查看全部
感谢乔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