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31|回复: 0

新时代下的班组“师徒模式”

发表于 2010-6-7 16:52: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德国的产品称雄世界,其产品不仅产品设计新颖外,而且品质精良。而这主要是得益于工人高超的制造技能。在德国,师徒模式遍布各个领域。许多青年人以拜师为他们成为制造师的捷径。并且,德国政府也规定,任何企业每拥有15名工人必须配备1名学徒,否则将以罚款论处。
在产品闻名于世的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师徒模式”也是对技能工人进行在职教育的主要途径,师徒关系是普遍存在于他们企业内部的一种形式。他们的企业普遍规定,新工人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徒生涯,然后再经过严格的技能考核,才能成为正式的工人。
可以看出,这几个国家的企业共同特点就是将 “师徒模式”作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作为提高操作工人素质的重要手段,考评劳动技能、确定劳动报酬的重要依据。

其实,“师徒模式”也曾一度成为我国青年掌握技能的主要途径。在过去,进厂的新工人均由企业直接指定技能高超的师傅进行传帮带,徒弟3年学徒期满后,企业就对其进行技能考核,确定其技能等级,不达标者还要延期出徒。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自上世纪90年代后,“师徒模式”在许多企业呈松散状态并最后近乎销声匿迹,于是导致许多身怀绝技的老师傅技能失传,很多的国企高级蓝领频频告急,一些关键性工序和工种甚至断档或后继乏人,技工人才极度短缺。
某外企慕名与以铆接工艺闻名的A公司签订一笔合同,可公司的在职工人没有一个能操作铆接工艺的,于是公司只好花高薪去请回十几位70多岁的原退休老工人带着在职工人干。最后合同总算如期兑现了,但由于支付这些老工人不菲的劳务费,公司这一个工程下来亏损了好几万元。如果此手艺不丢,这回公司不仅不会亏损,还会盈利很多。
许多企业在急缺技工的情况下,逐步认识到了“师徒模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了,于是又开始强调恢复或强化“师徒模式”,呼唤“师徒模式”回归。
   “师徒模式”投入少、见效快,能激发班组成员爱岗敬业精神,是提高企业班组现有员工技术等级、操作水平以及提升班组整体的团队精神的一条途径,也是班组建设中岗位成才的一种传统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
一位高级制造师深有感触地说:“虽然我从技校毕业时拿到了4级技工证。但到了企业实际操作才发现,面对许多故障都不知道如何去查找如何去排除。其实,技校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无论理论还是实际都处于似懂非懂阶段,真正成熟起来还要靠在企业继续拜师学艺。可以这么说,技校只是将我领入了门,但80%的手艺我还是在企业跟师傅学得的。”
可见,企业重视对在职工人技能的培训,班组内部实施“师徒模式”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引导和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建立学习型班组、进行人性化管理、提高职工素质的一个最重要的载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